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蹦虫病
    来源:辈宠网

蹦虫(即皮蝇幼虫)寄生于耕牛或牦牛背部皮下所引起的慢性病证。《抱犊集》中记载:“凡牛皮内裂起者,砂虫蛀皮也。”赵学敏在《串雅》中提出: “牛身上生虫, 当归捣烂, 醋浸一宿,涂之。”皮蝇幼虫在牛背皮下形成小疱,疱顶有小孔,用手挤压, 虫即从孔洞中蹦出, 故名蹦虫病, 现代兽医学称牛皮蝇病。多因牛只在夏季晴天放牧时受到蹦虫成蝇(图a)的侵袭产卵,幼虫经毛孔钻入皮内, 向牛背部移行。蹦虫的成虫, 形如蜂、短胖多绒毛,橙黄色,飞在牛体背部、腹部或后腿内侧等处的被毛上产卵, 发育为幼虫, 钻入皮下, 随后移向背部, 穿破皮肤而蹦出。幼虫形如蛆(图b),落地钻入土中, 变成蛹,经1~2月后羽化为成蝇,飞翔产卵。证见牛只恐惧不安, 摇头摆尾, 踢蹴; 不久幼虫钻入皮下, 浑身发痒。以后在背部皮下幼虫寄生部位形成指头大的隆起硬结, 并形成绿豆大的皮孔, 幼虫从皮孔中钻出。有时破溃出血, 或感染化脓, 形成瘘管。愈后形成硬结瘢痕。治宜杀虫。选用验方当归醋浸液涂擦(取当归2000克,放入4 000毫升食醋中浸泡48小时,背部涂擦, 大牛每次150毫升, 小牛80毫升)。或用60度白酒在蹦虫寄生部位的硬结周围作点状注射。或针刺寄生部位后, 用白酒涂擦。发现幼虫穿破皮肤后, 可用盐水注入伤口进行冲洗。经常保持牛体清洁, 勤于洗刷被毛, 以防蹦虫寄生。如背上已形成隆起小疱,除用上法治疗外,也可用手挤出, 挤出的蹦虫应立即杀死。

牛皮蝇

(a)成蝇 (b)第三期幼虫侧面观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