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辨证
    来源:辈宠网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中兽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综合分析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从而辨明疾病所属的证型,作出正确诊断的方法。根据辨证结果可以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因此,辨证既是中兽医分析、辨别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制定治疗法则的依据。辨证是由汉代医家张仲景(约150~219)所创立,他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先确立了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理法方药皆备的辨证论治原则,为后世临证中医、中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指导着临证实践。

辨证中的“证”与西兽医“症”的概念不同,后者仅指疾病所表现的个别症状,而“证”则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在病因、病性、病位、病机、邪正盛衰上的高度概括,是指一组特定的症状,因而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如有一病畜,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声洪亮,气粗喘急,鼻流黄涕, 口渴贪饮,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色赤红,苔黄脉数等,通过辨证分析,此系肺热咳喘证,病性属热,病位在肺,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或热邪袭肺以致肺失宣降而成。然“证”又不同于“病”,某一疾病在发生或发展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同一证型。在治疗时,不管疾病是否相同,均按证论治,只要证型相同,治法亦同,这就是中兽医辨证的实质,也是与西兽医辨病的本质区别。

辨证作为中兽医分析疾病的中心环节,其特点是整体观念较强,善于以四诊为手段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并注重分析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间内病畜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再通过辨证的、抽象的概括,建立起“证”的概念来反映疾病的本质,为临证治疗提供依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兽医在临证辨证时主要凭经验作直观的分析判断,缺乏精确的诊断指标,因而对疾病的认识难免有不足之处。与之相比,西兽医的“辨病”则是以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比较具体、确切。但西兽医辨病偏于强调局部病变, 对整体重视不够, 并且还有不少疾病尚无法确诊。由此可见, 中兽医辨证与西兽医辨病不尽相同, 但各有特色。在临床诊断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各取所长, 各补所短,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可提高诊断的整体性和准确性。

中兽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病因辨证(见病因)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 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但在临证上又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诊断内科疾病的主要方法; 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辨证是针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但在临证上常与八纲、脏腑辨证密切联系。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