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辨证论治
    来源:辈宠网

在临证诊疗时, 审辨疾病的不同证候,确定病性, 从而给以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又称辨证施治。它是中兽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证候的基本概念,并有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以及多种病证方面的叙述。汉代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理论, 创立了以六经辨证论外感伤寒,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整理出临证诊疗的系统理论, 把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中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代《元亨疗马集》中是以正、邪、表、里、寒、热、虚、实八证立论,与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稍有不同,但其基本内涵仍是一致的。明清之后,在中医理论中,除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外, 又发展了针对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在后世的中兽医理论中也均有反映和应用。

辨证论治全部内容可以用理、法、方、药加以概括。理, 即依理定证, 是依据中兽医学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病因、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 对所收集的诊断资料进行辨证分析, 综合概括, 判断其为某一证候的过程。因此, 理, 即辨证过程。是对病体做出正确诊断, 找出疾病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法, 即据证立法, 根据所判定的证候确立治疗法则。方, 即凭法选方, 根据治法选定恰当方剂。药, 即按方择药, 按常规方剂结合病体情况和环境条件等而灵活增减化裁,确定药物、药量、剂型和服法。因此, 法、方、药是论治过程,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立法选方用药。理、法、方、药四个环节前后呼应, 相互联系, 又相互影响,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偏差,都要影响治疗效果。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是治病的手段和方法, 疗效是对辨证和治疗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 辨, 即辨别、分辨、审辨之意。证, 为证候的简称, 有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中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它包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体内邪正对比的关系等, 它比单纯的症状和病名更能全面深刻确切地揭示疾病变化的本质。证与症(症状)和病(病名)有着质的区别。症状只是病体在发病过程中各种异常的表现, 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等。但是,同一症状可以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其病理机制和基本病性也可完全不同。如咳嗽, 病因有外感和内伤的不同, 病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病位有在表、在里等。所以,一个或几个症状(症状群)并不能表达出疾病的本质。辨证, 即将四诊收集的临证资料, 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分析、归纳,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趋势和邪正间的对比关系等,概括成为某一证候的过程。例如感冒初起,病畜发热恶寒, 咳嗽无汗, 苔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肺, 说明该证病因为风, 病性属寒, 病位在皮毛与肺(肺主皮毛),邪正对比属实; 表明该证是风寒外邪,束于肺卫的表寒实证。

论治 治, 即确定与机体证候相应的治法而实施治疗的过程。如针对风寒束肺证,因其属于表寒实证,应确定发汗解表、宣肺止咳的治法, 选用麻黄汤方剂加减治疗。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有时可以出现类似的证。因此, 根据辨证的结果, 可以分别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①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所反映的本质特点不同, 或者发病的个体、时间、地点、涉及的脏腑等的不同, 则表现的证候也就不同, 所以治法也应该不同。如慢草不食一病, 临证可见多种不同证候, 脾胃不和证应调理脾胃, 肝脾不和证应疏肝理脾, 寒湿困脾证应祛寒燥湿, 脾蕴湿热证应清热祛湿, 脾胃气虚证应健脾补气, 脾胃阳虚证应健脾温阳等。②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往往可以表现出类似的本质特点, 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 而呈现类同的证候。因此, 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进行治疗。如眼泡红肿多眵的肝热传眼, 睾丸温热肿痛的阳肾黄, 蹄内增温疼痛的五攒痛等, 虽病不同, 但都是肝火过盛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均可采用泻肝祛湿治法,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兽医认识疾病, 既注重辨病又强调辨证, 但重点在于辨证。辨证的关键在于分辨证候,抓住疾病的本质,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兽医临证诊疗实际上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每一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才能更为全面地治疗疾病。由于西兽医学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其辨病方法优于中兽医学的辨病,而中兽医学的辨证则为西兽医学所欠缺,所以,在临证诊疗中,采用西兽医辨病,中兽医辨证,双方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则可显著提高诊疗效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