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中辨别疾病病位及病势的两类证型。表里为一组相对的概念,畜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表;脏腑、气血、骨骼为里。以病位及病势分,病位浅者属表;病位深者属里。外感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病邪出表一层,病轻一层。因此,在八纲辨证中凡病邪侵犯肌表,病轻位浅者属表证;病邪内侵脏腑、气血等,病重位深者属里证。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但是,表证与里证不单是从病变的解剖部位来划分,主要是按临证表现的特点,如寒热、舌苔、脉象等方面加以区别。发热恶寒、被毛逆立者属表证;若只见发热而无恶寒者多属里证。表证的口色无明显变化,里证的舌质舌苔变化较大。脉浮属表证,脉沉为里证。通过表里辨证可以了解疾病的轻重进退,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是治疗上采用解表法与攻里法的主要依据。
表证 六淫之邪经皮毛、口鼻侵犯机体,体内正气抗邪于肌表,邪正交争,肌表的卫外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临证上以发热恶寒,被毛逆立,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伴有咳嗽流鼻,鼻液清稀等。但是,由于畜体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不同,表证又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其中以表寒、表热较为常见。①表寒证。外感寒邪,邪束肌表,卫阳被遏的病证。证候:恶寒重,发热轻,遇寒则抖,被毛逆立,耳鼻发凉,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证候分析:因寒性收引,寒邪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恶寒重,发热轻,遇寒则抖,被毛逆立;寒未入里,故舌苔薄白;寒邪袭表,正气奋起抗御,脉气鼓动于外则脉浮紧;寒不化津则口不渴,无汗。治则:辛温解表。方例:麻黄汤。②表热证。外感风热,热蒸肌表,肺卫失宣的病证。证候:发热重,微恶寒,耳鼻俱温,有汗, 口渴,口色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证候分析:风热之邪客于肌表,卫气失宣,故见发热重,微恶寒,耳鼻俱温;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出;热伤津液则口渴;风热之邪在表则舌苔薄黄;正气与邪气抗争,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方例:银翘散。
里证 表邪不解,内传于里,或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或因饥饱劳逸等直接损伤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的病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具有起病缓、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特点。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涉及诸多脏腑,因此,疾病过程中表现的证候繁多。但概括起来,里证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之分。①里寒证。多指阴寒之邪直中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证候: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耳鼻俱凉,口流清涎,肠鸣泄泻,尿液清长,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证候分析:寒性阴冷,寒邪直中易使体内阳气被遏,故见形寒怕冷,四肢耳鼻俱凉;寒邪直中肠胃则清浊不分,故肠鸣泄泻;寒不化津,故口流清涎,尿液清长,舌苔白滑;寒性凝滞,寒邪入侵则气血运行不畅,故脉沉迟。治则:温里散寒。方例:桂心散。②里热证。阳热之邪直接侵犯脏腑,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的病证。证候:高热,汗出,躁动不安, 口渴喜饮,呼吸气粗,或见咳嗽喘促,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脉象洪数等。证候分析: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故高热;热扰心神则躁动不安;热迫津液外溢则汗出,热耗津液则口渴,粪干尿少而色深,舌苔黄干, 口色红燥;内热充斥,鼓动气血则脉象洪数;若热邪袭肺则见咳嗽气喘。治则:清热泻火。方例:气分热盛,用白虎汤;三焦热盛,用黄连解毒汤;热邪在肺,用清肺散。③里虚证。过饥、过劳,或久病等因素引起体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的病证。证候:各种虚证的表现很不一致。难以全面概括,常见的有食欲减少,体瘦多卧,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耳耷头低,呼吸气短,叫(咳)声低微,口色淡白,脉象沉细等。证候分析:脾气虚弱则见食欲减退;脾虚则不能充养肌肉、四肢,故体瘦多卧; 阳虚则外寒, 故形寒肢冷; 肺气不足则呼吸气短、咳声低微; 气血不足则不能充养脉道、上荣于舌, 故口色淡白, 脉沉细; 血不养神则精神不振。治则: 益气补血。方例: 气虚, 用四君子汤; 血虚, 用四物汤; 气血两虚, 用八珍汤。④里实证。泛指外邪侵犯脏腑所引起的病证, 但临证上多指邪热结于肠胃,或病理性产物积于肠胃的病证。证候:肚腹胀满, 腹痛起卧, 粪便秘结, 口色红燥, 舌苔黄厚, 脉沉而有力等。证候分析: 热袭肠胃, 耗伤津液则粪便干硬或秘而不通; 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起卧,并伴有腹胀: 口色红燥, 舌苔黄厚, 脉沉而有力为内有实热之象。治则: 泻热攻下。方例: 大承气汤。
半表半里证 同少阳病证。
表里转化 表证与里证之间相互转化的病理现象。即由表入里, 或由里出表。这种转化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①由表入里。多因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邪气过盛, 或病后失治使表证转化为里证。如温热病初期多为表证, 见有发热, 恶寒, 舌苔薄白, 脉浮等。但若恶寒消失, 反见恶热, 并有高热, 粪干, 尿短赤, 口色红, 舌苔黄, 脉数等里热症状, 表明病邪内陷, 里证已成。②由里出表。即病邪由里向外, 透于肌表。多是治疗护理得当, 正气渐复, 机体抗病力增强的结果。如某些里证, 开始见有高热,躁动不安,咳嗽喘促, 经适当治疗, 出现汗出热退,喘咳渐去,烦躁减轻等, 就是病邪由里达表。了解表里证的转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确定治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表入里表明病势加重, 而由里出表则为病势减轻,趋向痊愈。在治疗原则上, 病在表者当先解表,病在里者就应治里。
表里同病 表证与里证同时在一头病畜身上出现的病理现象。多因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或表证未罢又及于里, 或原有里证, 又复感表邪而成。表里同病在临证上要和寒、热、虚、实证联系起来辨证。①表里俱寒, 表里同病的寒证。证见恶寒, 无汗, 腹痛, 泄泻, 四肢厥冷等。②表里俱热, 表里同病的热证。证见发热,恶风,口渴喜饮, 粪干尿赤, 舌苔黄干等。③表里俱虚, 表里同病的虚证。证见汗出恶风, 食少便溏,肢倦懒动, 呼吸气短, 舌淡脉弱等。④表里俱实,表里同病的实证。证见发热, 无汗, 躁动不安, 腹胀腹痛, 粪便秘结, 舌苔黄干, 脉数等。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是先解表而后攻里, 或表里双解。但若里证紧急, 可先攻里, 后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