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病因
    来源:辈宠网

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又称“病源”或“邪”。见于《黄帝内经》、《司牧安骥集》等。以中兽医基础理论研究病因性质、致病特点和临证表现的理论,称为病因学说。包括病因的由来、性质、致病作用和途径、分类和相互关系以及动物的机能状态、受邪部位和症状特点等。因此,病因学说是中兽医对动物疾病发生的认识论,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和“治未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因的分类 病因或来自外界环境,或生于体内,或受自亲代,其性质复杂,致病的途径、作用和部位不同,引起的动物体反应多种多样。《黄帝内经》以先受邪部位的阴阳属性将病因分为阳邪和阴邪两类。《金匮要略》以客气邪风所传入的部位为主,将病因分为三条。《三因极——病证方论》以表里立论,创三因学说。《司牧安骥集》和《元亨疗马集》根据动物的发病特点,指出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今改为逸)伤于内,虫兽毒草为害,锐器鞍具致伤,并提出瘟疫和避瘟方药。《活兽慈舟》明确记载天地间的杂气为殃,畜类感染而瘟疫流行。现代中兽医学结合兽医临证实际,将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按其由来分为外界病因和体内病因两大类,再按其性质和致病的途径、部位、特点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

外界病因 来自气候、土壤、饮水、草料、饲养管理、虫兽、空气、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不良因素。

外感性病因 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天地间不正之气可经肌肤或口鼻而入,动物感受而发病。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按阴阳属性分之,风、暑、燥、火为阳邪,寒、湿为阴邪。②疫疠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引起流行病的特异致病因素。近年来, 中兽医在移用《温病学》、《伤寒论》的过程中,对外感温热病邪也按四时节令和致病特点分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对外感性病因按发病时间的快慢和病初证候也分为新感和伏邪。

内伤性病因 能引起动物内部脏腑气、血、精神等先发病的一类外界病因。①饥饱劳逸:泛指饲养管理不当、使役过度、运动不足等。②七情:引起惊恐怒思忧喜等情志偏盛的强烈精神刺激。

外伤病因 主要是直接损伤动物形体结构的完整性,甚至使机体内部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的各种外力以及其他理化因素。

寄生虫 侵袭体表和侵入体内组织器官的寄生虫成虫与幼虫,如蚊蝇、蛔虫等。

外毒 损伤器官组织、破坏机能活动的各种有毒物质。多从外界摄入、吸入或接触。如有毒植物、霉败饲料、饲料有毒成分、农药、化肥、动物毒、药物毒等。

体内病因 主要是机体内部整体平衡被破坏,阴阳失调,或遗传缺陷等。

内生病因 动物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液聚积变质等。①症状特点与六淫类似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②痰饮:疾病过程中体内水液停滞变质的病理性产物。③瘀血:血液流动不畅或停滞,或溢出脉管之外。④内毒:体内生化失常所生的或浊阴排泄障碍所潴留的有毒物质,如妊娠母畜的血毒、热毒等。

先天性病因 受自亲代、与生俱来的禀赋不足、畸形等遗传缺陷以及体质、畜种、性别、年龄、毛色等方面内在的对某些外界病因的易感性。例如新生骡驹溶血病的发生,白色猪羊易患荞麦中毒等。

病因的相互关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病因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从而使疾病发生的因素和过程更为复杂。①合邪致病: 如风寒、湿热、凉燥、风寒湿等。②相互转化: 有体外转化与体内转化, 前者如久雨生寒, 多风生燥等; 后者如热极生风、寒从热化等。③相生相成: 湿盛生虫、久旱多瘟、外伤招致感染等。④因果关系: 诸虫引起外伤、瘀血、痰饮, 内伤引生内毒等。⑤诱发: 外风引动内风、新感引发伏邪等。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中兽医对疾病发生的两个基本观点是: ①疾病是动物体内外整体性的失衡。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 与外界环境中的天时、地理、饲养管理以及亲代之间, 动物体自身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表里上下之间, 时刻维持着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正常, 动物则健康; 如果在病邪的作用下遭到破坏,动物体又不能自行调节使其恢复时,动物则发病。例如, 动物体的寒热、水液之所以有常度, 是由于心、肾、脾、肺、三焦、汗孔、腠理、卫气等功能的协调, 也是由于与外界的寒热、水湿维持着交换上的平衡, 一旦在病邪作用下失去这种协调和平衡, 动物体的寒热、水液就会失常而发生寒、热、湿、燥等证。②正邪相搏,正为主导。正就是动物体正气,同于真气,是与病邪相对而言, 主指动物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所具有的综合抗病能力。当外邪经肌肤口鼻侵入, 或内邪由脏腑孳生时, 动物体正气即与病邪相搏。一般而言, 正气强盛,病邪就不能造成损伤,疾病就不易发生, 即使发生, 其病较轻, 对于外感性病因尤其是这样。如果正气虚弱,病邪就能造成损伤,引起疾病发生, 而且病情较重。因此,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气在疾病是否发生上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察其虚实、扶正以祛邪、攻伐勿伤正、养正防病等。但是, 邪气过于强烈或较为特殊, 超出畜体正常防御能力时, 即使健康动物也会发病。例如各种毒物、锐器砍伤, 水谷精微缺乏, 强烈的疫疠之气等。

病因辨证 病因是证和各种辨证的重要内容, 是治疗的依据之一。中兽医病因学说将病因和动物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损伤和症状统一进行研究, 以揭示因证相关的规律, 因而又称病因辨证。疾病发生的缓急、症状的特点、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预后的好坏等, 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病邪的性质、强弱、作用方式; 二是动物体正气的盛衰、受邪部位的深浅大小和重要性等。病邪的性质不同, 对动物体组织的损伤和机能的扰乱也不同, 所引起疾病的症状就各有特征。例如, 寒邪阴冷, 有凝滞、收引作用,伤阳伤形,导致挛急疼痛等; 湿邪重浊趋下, 粘滞缠绵,阻气机, 困脾肾,导致痰饮水肿、食欲不振等。几种病邪合并或先后致病, 其症状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几种相应的特征。例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三邪作用各异, 风胜则为行痹, 寒胜则为痛痹, 湿胜则为着痹。同一病邪侵犯不同机能状况的动物体和不同的脏腑组织,其症状特征除反映病邪的特性外,还反映动物体正气的盛衰和受邪部位机能的失常。例如,同是风寒束表, 卫外阳气不足、腠理不密的动物有恶风、出汗、脉浮缓的特征, 而体质好的动物则阳气集于肌表, 正邪相争, 腠理密闭, 呈现无汗, 脉浮紧的特征。再如同是湿热之邪, 在肝胆则有黄疸, 在膀胱则见尿短赤黄浊。因此, 根据中兽医病因学说, 合参四诊, 谨察病机, 从证候特点可以推断出病因, 选择适宜的治则, 做到治病求其本。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