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生肿胀和化脓性感染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
疮 局部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总称。《元亨疗马集》“疮黄疔毒论”:“疮者,气之衰也。气衰而血涩,血涩而侵于肉理,肉理淹留而肉腐,肉腐者,乃化为脓,故曰疮也。”例如笼头粗糙紧硬,或系新麻笼头被雨淋,汗湿后紧缩发硬,使两耳后中部受到磨损而引起化脓,称为顶门疮。疮口溃破流脓,味带恶臭,疮面呈赤红色,有时患部被痂皮覆盖。以外治为主。
黄 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的软组织肿胀。多因劳役过度、饮喂失时,气候炎热、奔走太急,外感风邪、内伤草料,致使热邪积于脏腑,循经外传,郁于体表肌腠而成黄肿。或因跌扑挫伤,外物所伤,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聚于肌腠所致。根据黄肿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病名。
锁口黄 热毒郁结,上冲于口,口角发生肿胀,口难张开的病证。又名箍嘴黄、束口黄。见《司牧安骥集》。病初证见口角肿胀,硬而多痛, 口角内侧赤热,咀嚼缓慢,水草渐减,如不及时治疗,黄肿逐渐扩大蔓延至腮。唇角破裂,口内流涎, 口难张开,口色鲜红,脉象洪大。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鼻黄 热邪积于肺经,上攻于鼻而引起肿胀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证见单侧或双侧鼻部肿胀,软而不痛,久之破流黄水,鼻孔内亦微有肿胀,色呈红色,呼吸稍粗,口色鲜红,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颊黄 心肺积热,上攻于颊畔郁结而成黄肿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证见颊部一侧或双侧发生软肿,压之不痛,初期肿胀较小,后逐渐扩大,甚至牵延到食槽, 口流涎水,咀嚼困难,口色赤红,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耳黄 热毒积于肾经外传于耳发生肿胀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证见单耳或双耳发生程度不同肿胀,患侧耳根肿胀,患耳下垂。一般软而无痛者易消,硬肿而痛者则溃破成脓。《司牧安骥集》:“马患耳黄有单双,双少单多是寻常;耳肿耳硬生脓血, 内有脓囊似宿肠。”治宜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止痛消肿,黄在耳外,肿胀未溃者,以外治为主。
腮黄 热邪积于脾肺上冲腮颊引起的病证。首见《元亨疗马集》。证见腮部一侧或双侧发生肿胀,初期肿胀较小且硬,以后逐渐肿大,可由一侧肿胀扩大到两侧,或向前肿胀至食槽则口内流涎,水草难进,咀嚼困难。或向颈部蔓延则颈部肿胀,影响颈部活动。若延及咽喉则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家畜窒息。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背黄 热毒瘀血积聚于背部引起肿胀的病证。见《司牧安骥集》。证见病初患部热痛肿硬,日久软化,内有黄水。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胸黄 心肺壅极,热毒蕴胸,致使胸前发生黄肿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证见病初胸前发生肿胀,较硬,热痛,继之扩大变软,甚至布满胸臆,无痛,针刺流出黄水。口色鲜红,脉洪大。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肚底黄 腹下发生肿胀的病证。又名锅底黄、板肚黄、滚肚黄、筲箕黄。多发于马、牛。根据病因和病程可分为湿热、损伤和脾虚三种类型。①湿热型:多因湿热毒邪凝于腹部所致。证见肿势发展迅速,身有微热,肿胀界限不明,初如碗口,后渐增大,布满肚底。重者肿胀蔓延至前胸和会阴部,不热不痛,或稍有痛感,指压成坑。患畜精神不振,水草减少,行走困难,不能卧地,四肢开张,口色微黄或鲜红,脉象洪大。治宜清热利湿,散瘀消肿。②损伤型:多因跌打损伤所致。临证、治疗与湿热型近似。③脾虚型: 多因饮食失常,劳役无时, 日久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腹中水湿难于运转,渗于肚底所致。证见肿势发展缓慢,肿渐增大,畜体消瘦,精神倦怠,水草减少,耳、鼻、四肢稍凉,小便短少, 口色淡红,舌津滑利,脉象正常或虚弱无力。治宜健脾利水。方用实脾饮(《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茯苓、大腹皮、木瓜、厚朴、草豆蔻、木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灌服,或用胃苓汤灌服。
肘黄 热毒郁结于肘头引起肘头肿胀的病证。见《司牧安骥集》。初期证见患部肿胀无痛,后肿胀渐大,时有发热疼痛。站立时前肢前伸,运步时呈现跛行,口色鲜红,脉象洪大。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腕黄 气血瘀滞于腕部引起肿胀的病证。古称膝黄。见《司牧安骥集》。病初证见微肿发热,稍有疼痛,亦有软肿而不发热者。行走时患肢不灵活,站立时患肢伸向前方,不敢负重,频频提踏。以后肿胀渐大,疼痛加剧,屈伸不利,起卧困难,行走迟缓。治宜解毒消肿, 活血化瘀。
疔 以鞍、挽具伤引起皮肤破溃化脓为特征的病证。又名疔疮。见《司牧安骥集》。主要发于役用家畜,多见于腰、背、髻甲梁头、两肩膊等处。多因负重远行或骑乘急骤,时间过久,鞍、挽具失于解卸,淤汗沉于毛窍, 瘀久化热, 败血凝注皮肤; 或鞍、挽具装置或结构不良, 畜体皮肤被鞍、挽具磨破擦烂, 毒气侵入引起。由于病的轻重, 病变深浅及患部表现形态不同, 疔分为黑疔、筋疔、气疔、水疔、血疔五种。
黑疔 皮肤浅层组织受伤, 疮面覆盖有血样分泌物, 后则变干, 形成黑色痂皮, 形似钉盖,坚硬色黑,不红不肿, 无血无脓。《元亨疗马集》:“干壳而不肿者伤其皮, 曰黑疔也。”治宜润燥消肿, 生肌敛口。
筋疔 脊间皮肤组织破溃, 疮面溃烂无痂, 显露出灰白色而略带黄色的肌膜, 流出淡黄色水。治宜燥湿消肿, 生肌收敛。
气疔 疮面溃烂, 局部色白;或因坏死组织分解,产生带有泡沫状的脓汁, 或流出黄白色的渗出物。治宜去腐生肌。
水疔 患部红肿疼痛, 光亮多水, 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
血疔 皮肤组织破溃, 久不结痂,色赤常流脓血。治宜燥湿止血, 消肿敛口。
毒 脏腑毒气积聚, 外应于体表的病证。例如肝开窍于目, 肝有毒气, 引起两眼下及泪堂中发生赤疮久而不愈, 称肝之毒;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脾有毒气, 引起两唇角及口中破裂而出血, 称脾之毒。此外,根据体表部位阴阳属性的不同有阴之毒和阳之毒。例如胸膛及后胯遍身生瘰疬, 称阴之毒; 前膊及脊背生毒肿者, 称阳之毒。
治疗 疮黄疔毒根据发病部位和全身症状的有无,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
内治法 常用消、托、补法。①消法: 用消散药物使病变消散。这是一切肿疡病初起的治法, 适用于未成脓的肿疡。不论阴证、阳证、轻症、重症均可应用。但在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候, 采用不同的法则。如有表邪宜疏表, 里实者通里, 热毒蕴结者清热, 寒邪凝聚者温通, 湿阻者利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活血祛瘀。疮黄多由热毒引起, 故常用清热解毒法, 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消黄散等, 并可配合血针。疮疡已成脓者, 不可滥用内消法, 以免毒散不收,不易治愈, 或邪毒扩散, 内攻脏腑。②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托的药物, 扶助正气, 托毒外出, 以免毒邪内陷。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达, 致使疮形平塌、肿热散漫、不易成脓, 或脓成不易突起者, 宜用补托法, 方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白芍药、当归、川芎、金银花、白芷、甘草、桔梗、皂角刺), 如毒气偏盛, 而正气未衰者, 则用解毒透脓的药物, 促其早日脓出毒泄,宜用托毒法,方用透脓散。③补法: 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 促进早日愈合。适用于疮疡后期, 毒邪已去,气血虚衰,或脓水清稀、腐肉难脱、疮口难敛者,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八珍汤。
外治法 疮黄早期, 宜外敷消散药,促其消散,选用如意金黄散、四黄散(《证治准绳》: 天花粉、姜黄、白芷、赤芍药)、雄黄散。已成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使脓毒外泄。疮疡已溃, 可用防风汤或10%浓盐水或3%明矾水、0.1%高锰酸钾液冲洗, 然后撒布提脓去腐药, 如三仙丹(火硝36克、白矾36克、水银30克, 将前二药研成细末, 放于铁锅内摊平, 在上面扎成豆大坑窝若干, 然后将水银倾入坑窝内, 再用大碗扣在锅上, 将锅边与碗边结合缝用黄土泥抹严, 碗底放上棉花块用铜钱压上, 即可用炭火烧锅, 先用文火, 再用武火, 约经1~2小时, 至碗底棉花变成黄褐色, 除去缝泥, 揭开大碗, 碗内有朱砂色物质, 用刀刮下, 装瓶备用), 或九一丹。疮疡溃破, 腐肉脱落,脓汁将尽时, 治宜生肌收口, 选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对胸黄、肚底黄等大面积的黄肿, 可用中宽针在肿处乱刺,放出黄水, 使毒邪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