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针机输出的适当脉冲电流通过针刺针导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器具 除针刺用的毫针和圆利针外,主要是电针机。电针机种类很多,较为适用的是半导体调制脉冲式电针机。这种电针机具有波形多样,输出线路多,既可并联,又可串联以及连续可调、直视定量等优点。
操作方法 ①常规消毒后,将圆利针或毫针刺入穴位,出现针感后,将正负电极导线分别夹在针柄上。②电针机使用前先把各种旋钮调至零位,选定频率范围后,再接通电源。③电流强度由低至高渐进调节,直至患畜能够耐受以及局部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度。④每次治疗持续通电15~30分钟。为了防止机体产生适应性,可每隔3~5分钟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调整一次电流刺激强度。⑤治疗结束前,应先将输出电流和频率旋钮调至零位,再关闭电源,除去导线金属夹,起针,消毒针孔。⑥每日或隔日施针一次,5~7次为一疗程。
影响电针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体可分为当时机体机能状态和给予的治疗刺激条件两个方面。电针效应不仅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且经多种生理指标观察,大都呈现明显的双向改变,所以临证治疗中,在类同的电针刺激条件下,则可以治疗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病证。如电针治疗马高烧,降温效应非常明显。但对健康马则体温往往只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波动。在临证上马患结症, 电针治疗,在严重脱水下远不及脱水纠正后的治疗效果。在病程上, 电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研究证明,动物的性别、年龄、畜别、品种以至体质、体重等均可引起电针效应的差异性。这些都充分表明电针效应也和其他针灸疗法一样是依赖机体内部自我调整能力来实现的,当时的整体与局部机能状态决定了电针效应的优劣。但是影响电针效应因素,除穴位相对特异性和时间因素外,电刺激参数也是一个重要条件。研究表明,电针的波形、振幅、频率和节律都对电针效应有一定影响,其中电流强度是重要因素,而且诸参数的不同组合,也都明显地存在效应差异性。
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不仅具有明显镇痛作用,而且有明显抗炎和抗休克作用,有纠正多种生理功能紊乱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及促进病损组织修复的功效。因此,临证应用广泛。如马骡结症,牛羊前胃病、消化不良,家畜外周神经麻痹,肌肉萎缩,肌肉风湿,急性瘸拐症,后躯瘫痪,不孕症,胎衣不下,子宫脱,阴道脱和多种手术的电针麻醉等。
注意事项 ①当患畜骚动或抖毛而使导线金属夹脱落时,必须将电流和频率调至较低档位后,再接复导线,不可在高档位上慌忙连接,造成患畜不适反应。②针刺抢风等邻近心脏的穴位,必须掌握好深度,若针刺过深,损伤心脏,往往会导致患畜突然死亡。③在通电过程中,有时针体随着肌肉振颤,渐渐向外退出,术者需注意使针体及时复位,否则影响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