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电针麻醉
    来源:辈宠网

采用脉冲电流刺激穴位,以代替捻针维持针感而获得麻醉效果的一种针麻方法。电针麻醉由于刺激强度的调节范围大,操作简便易行,易于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经济,所以在兽医临证上被广泛采用。

电针麻醉所需要针具除毫针之外,尚要求有一台供给脉冲电流的电针机。一般兽用半导体脉冲电针治疗机均可适合电针麻醉的需要,但以集成电路的质量较好。其技术规格为:①输出波型:双向方波或双向尖波均可。正弦波由于对动物的生理干扰大,不宜采用。单向方波和直流电因容易使组织灼伤,并在较长时间通电后,容易引起针体电解而产生折针等意外,更不宜采用。②输出振荡频率:指每秒钟发生的脉冲波数量,以赫兹为计量单位。兽医电针机的输出频率一般要求5~500赫,连续可调或自动变频。③脉冲波宽:0.4~0.8毫秒为宜。④耗电量:最高频率时不小于50毫安。⑤输出电压:0~80伏以上,连续可调。

电针麻醉的进针手法及注意事项与捻针麻醉相同。进针并产生针感之后,即可将电针机输出导线分别与针柄连接。此后,主要是认真调节刺激量,以期获得理想的针麻效果。刺激量的调节,包括输出频率及输出强度的调节。所谓输出强度是指通电的脉冲电流和电压的强弱。家畜的种类、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及其体质的不同, 对电针刺激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 刺激量的调节必须认真细致而灵活地掌握。

常用的调节方法有三种。①由弱到强的刺激法。接通电源前, 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把波型旋钮拨到连续波(密波)档。然后打开电源开关, 再由弱到强逐渐加大输出频率和强度。受术家畜开始出现弓腰、夹尾、伸颈、下蹲、穴部及其附近部位的肌肉由颤动到轻度强直, 有时还有排尿、排粪、流涎等反应。此时,应缓慢地增大输出强度, 直至动物所能耐受的最适宜刺激量为止。所谓最适宜耐受量, 即为动物对输出的刺激量尚能耐受, 并能维持正常的站立姿势, 或较安静地躺卧, 其心跳、呼吸和体温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出现全身强直、屏气、前冲、骚动不安、突然倒地、呻吟或鸣叫等现象, 则说明电针机的输出强度过高, 应缓慢地回调, 使其刺激量减小到最适宜的耐受量。从此开始计算诱导时间。经过15~30分钟即可开始施术。这种调节方法, 对动物的生理干扰小, 效果也较好, 尤其是对马属动物、狗、猫和在站立保定施术的情况下, 必须采用这一调节方法。②由强到弱的刺激法。在接通电源之前, 将输出频率调至200~500赫,输出强度调到稍高于动物的最大耐受量, 然后打开电源开关, 使病畜后肢强直, 前肢弯曲而自动倒地, 再将输出调至动物所能耐受的适宜刺激量。采用这种方法, 在通电初期由于突然给予较强的刺激, 病畜会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体温升高, 甚至鸣叫不安等现象, 但一经调整电针机的输出, 病畜即可在2~5分钟内恢复正常, 保持安定状态。经反复实验, 采用这种方法对牛、羊和猪等家畜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 对于马、狗、猫等敏感动物, 由于突然给予强刺激, 会导致其过度紧张而全身出汗和高度兴奋等现象,甚至会因此而骚动不安, 始终难于进入针麻期,使手术无法进行。③频率、强度交叉调节法。由于各种动物对强度和频率敏感性不一样, 则还可采取交叉调节, 如猪对频率的耐受性比较大, 可先将频率调至最大范围, 然后逐步调强度, 调至患猪屏气,将强度稍减少一些, 也可稍减一些频率, 使其达到适宜的刺激量; 若大家畜对频率较为敏感, 可先将强度调至一定的量, 然后调频率, 使肌肉不颤动为止, 最后再调强度, 使其达到适宜耐受量。

电脉冲频率和输出强度是影响电针麻醉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高频脉冲波对肌肉松弛效果较好; 低频脉冲波则对镇痛作用较强。一般认为牛、马电针麻醉的频率以30~100赫为宜, 而猪需要采用较高的频率。关于输出强度, 一般对马、牛、羊、猪等家畜宜将刺激电压控制在1~3.2伏的范围内, 而狗等敏感动物的刺激电压应该更低。若刺激强度超过了动物的耐受量,不但不能使动物的痛阈升高, 反而导致动物高度兴奋而使痛阈降低, 并干扰其生理功能, 使动物挣扎和骚动, 造成电针麻醉失败。但是, 刺激强度过低, 则不能维持其必要的针感, 不能使动物的痛阈升高到手术要求, 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电针麻醉操作中, 必须综合各种因素, 先调节好频率, 而后根据动物的表现, 逐渐选取适宜的刺激强度。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