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针刺和药物的诱导作用,使原黄毒引流出来或移动部位而消散的一种治疗黄证的方法。又称调黄法、移黄法或穿黄法。
吊黄部位 马、牛一般在胸前最低处, 俗称鸡心,又称穿黄穴; 位于胸骨柄前端正中的皮肤褶上, 黄牛即在垂皮最低处。猪一般在耳廓中下部避开血管处,称卡耳穴,所以又叫卡耳疗法。有时就在原黄肿处吊黄。
吊黄方法 常用的有绳吊法和药吊法。①绳吊法:常用的吊绳有细棕绳、马尾绳或捻有蟾酥末的人发绳。施术时将吊黄部位的皮肤捏起, 用穿黄针将吊绳穿过皮肤,将绳两端打结, 每天上、下午各拉动吊绳一次,或在绳上吊一重物, 使黄水不断随绳流出。经过一段时间,两针孔逐渐接近, 连成一孔,吊绳自然脱落。如患部提前消肿, 吊绳也可提前取下。②药吊法: 常用的吊药有蟾酥和白砒,可单用一种,也可两种合用。一次用药量各约0.3克(似绿豆粒大一颗)。施术时用宽针或手术刀在吊黄部位刺一皮下囊, 然后将吊药塞入其内。塞药后, 术部发肿, 流出黄水, 数天后原黄肿消散, 可取出药粒, 冲洗创口, 也可让其逐渐溃烂自掉而渐愈。
适应症 除适治黄肿如筲箕黄、鸡心黄、尿脐黄、串皮黄、锁喉黄等外, 对于某些全身性病理状态疾病,也可用吊黄法把潜伏病邪引聚到吊黄部位, 达到以毒攻毒、收水利湿、扶正祛邪、黄消病愈的目的, 如猪卡耳疗法用于治疗猪喘气病及某些热性病的慢性期。
注意事项 穿刺吊黄部位时应避开粗大血管, 以防出血不止;吊绳下系重物,不宜过大或过重, 以50~100克为宜,吊绳也不可过长; 吊药为剧毒药物, 用量不可过大; 以春、秋季节应用较好, 夏季易污染化脓,冬季愈合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