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疗法是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外耳廓与畜体各部有着生理性的内在联系,身体各部位在耳廓上有相应的代表点——耳穴。当畜体患病时,耳廓上便会在相应部位出现一定的敏感点。运用压痛法或皮肤电阻探查等方法检测这些敏感点,可辅助诊断某些疾病。运用针刺、压迫、按摩或敷(注)药等方法检测这些敏感点,可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根据人体耳穴的观察研究,外耳廓好似倒置胎胞之缩影,耳穴和身体各部一一对应。有人将此法移植于兽医上,定出了马、猪、犬等的耳穴,并用于治疗某些病证及耳针麻醉。
1.耳廓与耳穴。
(1)耳廓:耳廓是外耳的组成部分,它以软骨为基础,外包皮肤而形成。马(骡)耳廓前面为凹面,称为舟状窝;后面为凸面,称为耳背。舟状窝的底部有三条与耳纵轴相平行的皮肤皱褶,由前向后分别称为前耳褶、中耳褶和后耳褶。中耳褶、后耳褶向下延伸,汇合成总耳褶。中耳褶、后耳褶间形成一纵形浅沟,称为褶间沟。外耳廓的前、后两面邻接处,形成耳缘,前面的边缘称前耳缘,后面的边缘称后耳缘。前耳褶、后耳缘向上汇合处形成耳尖,向下汇合形成的凹陷称屏间切迹。前耳缘向下伸展又分为两支,一支转向内侧,称内耳缘脚;另一支继续向下延伸,称为外耳缘脚。两耳缘脚之间形成的略呈三角形的窝称脚间窝。前耳缘下端靠近屏间切迹处,有一小隆起,称耳屏;后耳缘下端靠近屏间切迹处,也有一个小隆起,称对耳屏。在对耳屏内侧直下,有一横行皮肤褶,即称对耳屏下褶。由舟状窝向下至外耳道口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弯漏斗形的腔,称耳甲腔。在耳甲腔的底部,被3个皮肤皱褶区分为4个浅窝,按其位置依次称为前窝、中窝、后窝与外侧窝,其中以中窝较大,后窝最小。外侧窝紧靠中窝的外侧,其下端为外耳道。
猪耳廓从外观上可分为耳尖、耳垂、前耳褶(第一耳褶)、中耳褶(第二耳褶)、后耳褶(第三耳褶)、半耳轮、耳褶窝、屏间切迹等部位。
犬的耳廓各部名称大都是比照人耳的构造来推断的。
(2)耳穴分布: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是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在古代兽医著作中记载着很少几个耳穴,如耳尖、卡耳等。现代兽医针灸书中记载的一些动物耳穴,有一部分是通过兽医临床积累总结出来的,也有一些是比较人的耳穴而推断出来的。耳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与头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与前躯及前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中部,与后躯及后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尖(上)部,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腔。
耳穴探查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压痛点探查法、电测定法三种。对动物来说,临床常用的办法是电测定法,即皮肤电阻探查法,是用特制的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利用耳廓敏感点(耳穴)的电阻低、导电性高的原理,制成各种小型电子探穴仪。探测时,输出电极的一端夹于动物体上,电极的另一端配有一个具有弹性顶端的圆探测棒;医者手执探测棒,将探头在病畜耳廓上进行探查,当探头触及敏感点(耳穴)时,可以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等反映出来。
马常用耳穴:①群慧穴,后耳褶前缘,距耳尖约10厘米处。②交感穴,中耳褶上端终止处向下2厘米处。③神门穴,褶间沟内,总耳褶分叉上方1厘米处。④肾穴,总耳褶分叉处前方0.6厘米处。⑤腹穴,总耳褶上1/3与中1/3交点处的前缘。⑥胸穴,总耳褶中1/3与下1/3交点处。⑦三焦穴,耳甲腔外侧窝纵轴线上1/3与中1/3交点处。⑧肺1穴,内耳缘脚下1/3与中1/3交点向前耳褶引水平线,此线中点处。⑨肺2穴,前耳褶下端前缘。⑩枕穴,屏间切迹下3.5厘米、前2厘米处。(11)小肠穴,从内耳缘脚与耳屏间的凹陷处(屏间切迹)向中耳褶引一垂线,前耳褶与中耳褶连线中点处。(12)大肠穴,小肠穴直上方4厘米处。(13)耳钉穴,耳根前下方凹陷处。(14)大孔穴,耳钉穴直上方约2.5厘米处。
马外耳廓结构及耳穴
1 前耳缘 2.中耳褶 3.前耳褶 4.内耳缘脚 5.胸麻区 6.耳屏 7.外侧窝
8.前侧窝 9.三焦 10.肺(1) 11 交感 12.后耳缘 13.群慧 14.后耳褶
15 褶间沟 16.腹麻区 17 对耳屏 18.神门 19.肾 20.腹 21.胸 22.中侧窝
23.后侧窝 24.屏间切迹 25.枕 26.肺(2)
猪常用耳穴:①胃1穴,前耳褶的下端,膨大部分。②胃2穴,在耳褶窝靠屏间切迹的一端。③交感穴,在中耳褶的中部。④神门穴,在中耳褶延长线和后耳褶交点的上方。⑤脾穴,前耳褶和中耳褶之间,胃1穴稍上方。⑥肺穴,在胃1穴稍下方,与脾穴相对。
⑦大肠穴,位半耳轮的上端。⑧强壮穴,在屏间切迹的前方、半耳轮内。⑨脑穴,在屏间切迹的后方。⑩肾穴,在中耳褶延长线和后耳褶交点的下方。(11)大肠穴,在耳廓的背面,与神门穴相对。(12)脑筋(耳上筋),在前耳褶的中1/3与下1/3交界处。(13)心筋(耳中筋),在中耳褶的中1/3与下1/3交界处。
猪耳内侧面形态与耳穴
1.脾穴 2.神门穴 3.肾穴 4.肺穴 5.脑穴 6.前耳褶 7.中耳褶 8.后耳褶
9.大肠穴 10.卡耳 11.交感穴 12.耳上筋 13.胃1穴 14.耳中筋
15.强壮穴 16.胃2穴
2.耳针应用。从中兽医学理论来说,耳并不单纯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看成是畜体的缩影。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针除应用于防治疾病外,还可应用于辅助诊断和针刺麻醉等方面。
(1)辅助诊断:当动物体内脏或躯体某部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反应,如表现为变形、变色、脱屑、丘疹、压痛敏感、皮肤电阻变低等,医者根据这些变化,与其所对应的脏腑及躯体部位联系起来,并结合患畜的症状和体征,即有助于作出临床诊断。
(2)耳针治疗:耳穴是畜体的内脏器官、四肢躯干在耳廓的反应点,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或敷药、压迫等),可以治疗相关部位的病证。
①临证选穴:耳针疗法可用于治疗消化、呼吸、泌尿和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群慧、交感、脾、胃、大肠、小肠、耳钉、大孔等穴;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肺、大肠、胸等穴;泌尿系统疾病常用三焦、肾等穴;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脑、神门、脑筋、心筋等穴。
②一般针法:耳针操作程序基本上与体针一样,保定病畜后,先选定穴位,再消毒,而后针刺。以圆利针在选定的穴位上方2~3厘米处斜刺入皮下,边进针边捻转,针尖在皮下组织内沿耳的纵轴向耳尖方向刺入,针尖达选定的穴点处,针应刺透耳软骨,但不透过皮肤。还可使用水针或电针。
耳尖穴、猪卡耳穴也是常用的耳廓上的穴位,针法不同于一般耳穴。耳尖穴是血针穴,以宽针或三棱针刺破血管见血即可。猪卡耳穴专用于卡耳疗法(见“吊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