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又作输或俞, 是转输的意思; 穴是孔隙的意思。在历史文献上有砭灸处、气穴、孔穴、穴道、经穴、俞穴和穴位等不同名称, 现代通称穴位。国外也有称之为良导点、反应点、刺激点或功能点。经络学说认为腧穴能把脏腑机能的变化向体表传导, 又能把体表所感受到的各种外界刺激向体内递送, 因此认为腧穴具有转输气血, 反映病变, 防治疾病等基本功能。所以对腧穴进行针刺或灸烙, 即能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激发动物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近代研究表明,腧穴一般分布在动物体表的肌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所在处,多数穴部的各层组织内均有丰富的感受器等神经末梢装置或神经丛及神经干,并通过这些神经使体表与内脏发生密切联系,有关试验研究还探明了腧穴所呈现的特殊生物物理现象,从而既阐明了腧穴的特定解剖生理位置,也从解剖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角度,证实了腧穴和脏腑经络密切联系的物质基础。
动物腧穴源于生产实践,又应用于兽医临证。探究其历史,据考古证实,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籍中所刊载的仅为疗马的有关文献。直到明代开始才有牛的穴位,猪、骆驼、羊、犬、猫和鸡等家畜家禽的腧穴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但只是在民间流传,文献中未见系统记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兽医针灸技术得到了发展,出版发行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见兽医针灸学)、使动物腧穴资料得到日趋完善。
腧穴的命名 古人对家畜的腧穴,主要结合脏腑经络功能和体表形态以及取类比象而命名的,各腧穴均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对此加以理解,将有助于熟悉腧穴的功能和特点,便于记忆和临证选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动物的腧穴,以及同一种动物的腧穴在不同文献中,同穴异名、同名异位的情况相当多。为了便于交流,穴名标准化问题现已提出。传统命名方法有:
按类比形象命名 ①以动、植物形象命名:如龙会、虎门、雁翅、莲花穴等。②以天文名称命名:如太阳、天门、云门穴等。③以地形地貌名称命名:如三川、合谷、巴山、阳陵、三江、后海穴等。
按穴位功能命名 如知甘、开关、睛明、挺耳、苏气、断血、安肾、展翅穴等。
按解剖部位命名 如眼脉、鼻俞、膊尖、髻甲、蹄头、大胯、尾根、嗉囊穴等。
按会意命名 如承浆、掠草穴等。
腧穴的归经 将腧穴归属于一定的经脉通路上,称为腧穴归经。古人对腧穴经络的认识经过了由点联线,同类归经,经上布点的发展历程。进而认识到14经脉是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各条经脉在体表都有其气血灌注的腧穴分布。每条经脉当受到病邪侵袭,其生理功能异常时,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外观病理体证,各经局部和远端所发生的疾病均由该经的腧穴来治理。因此,在针灸疗法临证应用中,主要采用循经取穴和表里相配的原则。即当探诊到某经及其所属脏腑有病时,则主要在该经配穴,给予适当的针灸刺激,以调整气血,加强或抑制脏腑机能,使各器官组织趋于平衡协调,而达到治疗目的。如胃热彻玉堂血(后肢阳明胃经),肾热彻肾堂穴(后肢少阴肾经),脾火泻带脉血(后肢太阳脾经)等。
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布在家畜体表各处, 各穴的施针工具和方法不尽相同。根据传统的腧穴分类方法结合兽医临证实践,可将腧穴归纳成五类。
血针腧穴 均处于畜体皮下的静脉管上,是用宽针、三棱针刺血的针刺点,临证上较为常用。如鹘脉、三江、胸堂、尾本、缠腕、蹄头等穴。
火针腧穴 多分布在肌肉丰满、偏离神经干的部位。如九委、乘重、腰间七穴、大胯、阳陵等穴。
毫针和圆利针腧穴 一般多分布在腰背部或肌肉丰满处,临证上应用最多。如大椎、百会、脾俞、关元俞、抢风、肘俞、环跳、后三里等穴。可与火针腧穴通用。
巧治腧穴 施以手术技巧来治疗疾患的一类腧穴,其操作较一般针灸疗法复杂。如开天、抽筋、姜牙、喉俞、夹气、云门、莲花、滚蹄、穿黄、卡耳等穴。
阿是穴 采取“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所选定的针刺点。这类穴位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敏感点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