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成、功用、剂型等对方剂进行归类, 以便于学习、应用和研究。历代方剂分类的方法很多, 有的以病分类, 有的以证分类, 有的以脏腑分类, 有的以病因分类, 有的以治法分类, 有的以临证各科分类, 有的综合各种分类于一编, 各有特点。
最早的方剂分类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等作为方剂分类的依据, 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7类。除复方外, 大方与小方、缓方与急方、奇方与偶方都是相对而言的。
南北朝时期, 中医界把方剂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即: 宣可去壅, 通可行滞,补可扶弱, 泄可去闭, 轻可去实, 重可镇惊,滑可去著, 涩可固脱, 燥可去湿, 湿可润燥。以后又逐步增加, 成为十二剂(加寒、热两剂)、十四剂(又增加升、降两剂), 以至增加为二十四剂 (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奇、安、缓、淡、清)。
到了清代, 汪昂的《医方集解》根据方剂的不同功效, 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学习和临证应用。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则根据八纲提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概括方剂的分类, 以法统方, 简明扼要。
在中兽医古籍中, 大多根据脏腑或病证进行方剂分类。如《蕃牧纂验方》将方剂分为治心部、治肝部、治脾部、治肺部、治肾部和杂治部等类。《元亨疗马集》中的“经验良方”则分为治疮黄、治疔毒、治啌嗽、治起卧、治脏结、治咽喉、治肝部及眼目、治点痛、治心部、治脾部、治肺部、治肾部、杂治部等1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