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外感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通过综合分析,按六经归纳为六个阶段的证型,以辨明邪正盛衰,病势进退,以及病位深浅的辨证方法。六经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结合自身的临证实践,在其《伤寒论》中将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和相应的治法方药。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对于后世中医、中兽医学的临证实践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明清时期建立的温病学说,特别是卫气营血辨证也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两种辨证方法都用于辨别外感病。但六经辨证重在辨别外感风寒以及虚寒证,对外感风热及热伤营血的证候缺乏认识。自叶桂(字天士,1667~1746)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后,六经辨证的这些不足之处便得到了补充,从而扩大了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的辨别,在兽医临证上较六经辨证常用。
六经辨证以阴阳为纲,分为三阳和三阴两大类,并按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分三阳为太阳病证、少阳病证、阳明病证;分三阴为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这六种病证既是对外感病六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为外感病病理变化过程中浅深轻重的六个不同阶段。从病变部位来划分,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里,三阴病证统属于里。从邪正关系及疾病性质分,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临证表现为热为实者, 多属三阳病证, 论治当以祛邪为主。正气衰弱抗病力减退, 病势虚弱, 临证表现为寒为虚者, 多属三阴病证, 论治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又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 三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 六经辨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脏腑经络的病变。但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畜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从中找出其内在联系及固有的发展传变规律, 作为指导治疗的理论根据。
六经病证既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而经络脏腑是畜体不可分割的整体, 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传变, 阳证多从太阳开始, 后传入少阳、阳明。如体内正气不足,亦可传至三阴。阴证多从太阴开始, 后传入少阴、厥阴。这种传变方式称循经传。但也有越经而传, 或邪气直中三阴的。病邪传变大多自表而里, 由实而虚, 但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 亦可由里达表, 由虚转实。前者为病邪进展的传变,后者为病情转愈的征兆。然而,病邪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治疗恰当与否是决定疾病传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