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形成管道,从疮孔流出脓水淋漓不止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素问》。临证上常见甲瘘、项瘘、耳下瘘、齿瘘、肠瘘、乳房瘘。多因疮疡溃后, 久不收口或疮疡毒邪未尽, 肌肤失养, 致使疮内周围形成坚硬索壁, 时溢脓水, 久不愈合而成; 或鞍挽具压迫与摩擦; 或咬伤, 跌打损伤、术后等, 外邪由伤口侵染所致。
初发时证见患部发热肿疼, 表面有一个或数个创口, 创口很小, 经久不愈,常流出黄稠或稀薄脓液,状如粉浆,有时并见烂肉和血液,局部可摸到硬索物, 创口皮肤内卷, 外面呈凹形, 周围常粘附着脓痂, 管道狭窄而深, 管壁坚硬光滑, 有时深部可发现异物; 如果溃至骨骼, 其疼痛更为显著。
初期治宜清热解毒, 托毒排脓, 选用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见痈)灌服。若患畜气虚不能胜毒, 腐肉不脱, 新肉不生者, 选用黄芪汤(《中兽医诊疗经验集》:黄芪、当归、乳香、没药、酒知母、酒黄柏、白芷、连翘、桔梗、金银花、荆芥、防风、陈皮、甘草), 或用乳香黄芪散〔《医宗金鉴》:当归、白芍药、党参、生黄芪、川芎、熟地黄、乳香、没药、甘草、陈皮、粟壳(去筋膜蜜炙)〕灌服。此外, 根据瘘管部位、性质,采用不同的治法及方药。对有异物者, 如缝线、钉刺等, 应先扩创取出。对病程较短、瘘管较浅、管壁较薄、腐肉不脱者, 用锐匙刮除坏死组织及瘘管壁, 用荆芥、防风、薄荷、花椒、葱须、艾叶煎水冲洗患部, 后用红升丹(《医宗金鉴》: 朱砂、雄黄、水银、硝石、白矾、皂矾, 或七三丹(《中医外科学讲义》: 熟石膏、升丹)用纱布条卷药成药捻, 插入管道深部。换药时, 取出药捻, 用长镊子卷脱脂棉擦拭管道内, 尽可能擦净脓水。对病程较长、管壁较厚、瘘管较深、不易施针刀者, 用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白矾、明矾、明雄黄、乳香)以纱布条卷药成药捻, 插入管道之基底。为了排出脓水和便于用药冲洗, 可从管底开一下口。若脓水减少时,可改用九一丹药捻,此时药捻不能插到管道基底, 而应逐日浅放, 以便新肉从管道基底向上生长, 利于愈合。若腐脱脓尽, 新肉显出时, 再敷以生肌散。对管道深而弯曲, 甚至有细小分支者, 可采取手术疗法, 彻底摘除全部瘘管, 创面按新鲜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