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花鹿行针施灸治病的刺激点。见《中国针灸荟萃·兽医针灸卷》。参照牛、马穴位,穴位电阻测定及临证实践所定取。常用穴位共77个,其中头部14个、躯干部29个、前肢12个、后肢22个(图1~2)。
天门(tianmen) 两耳根后缘连线中点,即环枕关节背侧正中,一穴。圆利针直刺4厘米。主治癫痫、破伤风。
大风门(dafengmen) 额隆起顶端,即角突基部最短(母鹿额外脊顶端)连线中点,一穴。烧烙或圆利针向后平刺2厘米。主治项强腰直及其他风症。
充阳(chongyang) 角突外侧正中下缘,母鹿在额外脊顶端外侧缘。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下颌支方向平刺2厘米。主治肾阳不足、体弱腰痿。
鹿茸基(lurongji) 仅公鹿有此穴。角突前面正中下缘,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前下方平刺约2厘米,或灸烙。主治茸角生长不良。
耳尖(erjian) 耳廓背侧耳尖下方约3厘米处的耳大静脉中支上,左右侧各一穴。小三棱针或小宽针点刺出血。主治中暑、感冒、热性病。
颞脉(niemai) 外眼角后方4厘米的颞浅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点刺出血。主治中暑、感冒、眼病。
龙会(longhui) 左右眶上缘连线中点,一穴。圆利针向前下方平刺约2厘米。主治脑黄、颈风湿。
通堂(tongtang) 左右眶下缘连线中点,一穴。圆利针向前下方刺入约2厘米。主治颈风湿、脑黄。
山根(shangen) 鼻唇镜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2厘米或小宽针点刺放血。主治中暑、咳嗽。
锁口(suokou) 口角后方2厘米,口轮匝肌外缘,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沿口裂方向向后刺入约4厘米。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
开关(kaiguan) 口裂延长线上,咬肌前缘,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沿口裂延长线后刺入约5厘米。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
睛明(jingming) 眶下缘内、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约3厘米。主治肝经风热、肝热传眼。
睛俞(jingshu) 上眼睑正中,眶上突下缘,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内上方斜刺约3厘米。主治肝经风热、肝热传眼。
三江(sanjiang) 内眼角前下方3厘米,眶前窝内侧缘的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小宽针点刺出血。主治腹痛。
颈脉(jingmai) 颈静脉沟的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颈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中宽针沿血管刺入0.5厘米,出血。主治急性中毒、热性病。
九委(jiuwei) 颈侧上部的一组穴位。枕脊后方3厘米, 距颈背正中线3厘米处为一委; 膊尖穴前方3厘米, 距背正中线4厘米处为九委, 在一、九委之间分为8等份, 确定其他七委, 左右侧各九穴。九委的排列呈弧形。圆利针直刺3~5厘米。主治颈风湿。
图 1 梅花鹿肌肉及穴位
1. 颈脉; 2. 开关; 3. 锁口; 4. 三江; 5. 睛明; 6. 睛俞; 7. 颞脉;8. 充阳; 9. 九委; 10. 膊尖; 11. 髻甲; 12. 膊栏;13. 肺俞;14. 肝俞;15. 脾俞; 16. 胃俞;17. 大肠俞;18. 关元俞;19. 小肠俞;20. 膀胱俞; 21. 腰前; 22. 腰中; 23. 腰后; 24. 肾棚; 25. 肾俞; 26. 肾角; 27. 雁翅; 28. 居髎; 29. 丹田; 30. 巴山; 31. 环跳;32. 路股;33. 大胯; 34. 后伏兔; 35. 会阳; 36. 邪气; 37. 后海; 38. 尾尖;39. 汗沟; 40. 小胯; 41. 仰瓦; 42. 牵肾;43. 阳陵;44. 丰隆;45. 后三里; 46. 后缠腕; 47. 后蹄头; 48. 滴明;49. 阴市;50. 掠草;51. 肾堂; 52. 前缠腕; 53. 前蹄头; 54. 前三里;55. 乘重;56. 抢风;57. 冲天; 58. 肩井; 59. 肺攀; 60. 大椎; 61. 肺门
膊尖(bojian) 肩胛软骨与肩胛骨前角结合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沿肩胛骨内缘向后下方刺入3~5厘米。主治闪伤跛行、前肢风湿。
膊栏(bolan) 肩胛软骨与肩胛后角结合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沿肩胛骨内侧向肩峰方向斜刺3~5厘米。主治闪伤跛行、前肢风湿。
肺门(feimen) 肩胛骨前缘, 膊尖穴下方7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肘突方向刺入3~5厘米。主治前肢风湿、肩胛上神经麻痹。
肺攀(feipan) 肩胛骨后缘, 膊栏穴下方7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肩峰方向斜刺3~5厘米。主治前肢风湿、肩胛上神经麻痹。
抢风(qiangfeng) 肩关节后方,三角肌后缘, 臂三头肌长头与外头之间的凹陷中,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3~5厘米。主治闪伤、前肢风湿。
冲天(chongtian) 抢风穴后上方约4厘米,三角肌与臂三头肌长头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3~5厘米。主治前肢风湿、关节肿痛。
胸堂(xiongtang) 胸前两侧,桡骨上端水平位处的臂皮下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中宽针沿血管刺入0.5厘米,出血。主治肩肘关节肿痛、中暑。
肩井(jianjing) 肩关节外侧,臂骨大结节上缘, 肩峰直下方的凹陷处,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向内下方斜刺约3厘米。主治前肢风湿病、肩关节肿痛。
乘重(chengzhong) 桡骨外侧韧带结节下方2厘米的前臂外侧沟内, 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前肢风湿病、肘腕关节肿痛。
前三里(qiansanli) 乘重穴下方4厘米的桡沟内,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前肢风湿病、肘腕关节肿痛。
缠腕(chanwan) 球节部, 掌(跖)骨下端的指(趾)内外侧静脉上, 每肢二穴, 共八穴。小宽针点刺放血。主治球节扭伤、蹄头肿痛。
蹄头(titou) 蹄冠上缘背侧向远轴侧旁开1厘米处, 每肢二穴, 共八穴。小宽针点刺放血。主治中暑、感冒、蹄头肿痛。
鬐甲(qijia) 第四胸椎棘突前缘的背中线上, 一穴。圆利针斜向前下方刺入约10厘米。主治气喘、感冒。
大椎(dazhui) 颈基正中, 冈上肌前缘4厘米,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10厘米。主治感冒、中暑。
断血(duanxue) 第十二与第十三胸椎、第十三与第一腰椎、第一与第二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各一穴, 共三穴, 依次为断血一、断血二、断血三。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尿血、便血。
命门(mingmen) 第二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凹陷处, 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尿闭、肾炎、风湿症。
安肾(anshen) 第三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尿闭、肾炎、风湿症。
阳关(yangguan) 第四与第五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腰胯风湿病。
大肠俞(dachangshu) 倒数第一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消化不良、肠黄、臌气。
胃俞(weishu) 倒数第二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消化不良、肠黄。
脾俞(pishu) 倒数第三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消化不良、瘤胃积食、臌气。
肝俞(ganshu) 倒数第四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眼病、黄疸。
肺俞(feishu) 倒数第五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咳嗽、气喘。
图2 梅花鹿骨胳及穴位
1.开关;2.睛明;3.锁口;4.睛俞;5.山根;6.通堂;7.龙会;8.大风门;9.鹿茸基;10. 充阳;11. 天门;12.膊尖;13.膊栏;14. 夹脊;15. 断血一;16. 断血二; 17. 断血三;18.命门;19.安肾;20.阳关;21.雁翘;22. 百会;23.居髎;24.上窖;25.次窖;26. 中窖;27. 下窖;28.环中;29. 环后;30. 环跳;31.尾本;32.尾尖;33.大胯;34. 丹田;35. 小胯;36. 阳陵;37. 丰隆;38. 后缠腕;39. 后三里;40.掠草;41. 后伏兔;42. 滴明;43.前缠腕; 44. 前三里;45.乘重; 46.肩井;47. 肺攀;48. 肺门;49. 大椎
关元俞(guanyuanshu) 第十三肋骨后缘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瘤胃积食、前胃弛缓。
小肠俞(xiaochangshu) 第一、二腰椎横突顶端向外延长线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臌气。
膀胱俞(pangguangshu) 第二、三腰椎横突游离端向外延长线之间的髂肋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尿闭、肾炎。
滴明(diming) 乳井后缘,剑状软骨游离端后方4厘米,腹白线垂直旁开4厘米的腹皮下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中宽针点刺放血。主治尿闭、臌气。
夹脊(jiaji) 胸腰部背中线两侧平行排列的两行梅花斑上,从第一胸椎到最后腰椎棘突旁开2厘米,每一椎骨后缘显示一对穴位。左右侧各19穴,共19对。圆利针直刺5~10厘米。主治背腰风湿病。
百会(baihui) 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腰胯闪伤、背腰风湿病、后躯麻痹。
肾俞(shenshu) 百会穴旁开4厘米,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腰胯风湿、腰背闪伤。
肾棚(shenpeng) 肾俞穴前方约4厘米,距背中线4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腰胯闪伤、腰胯风湿症。
腰后(yaohou) 肾棚穴前方约4厘米,距背中线4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腰部风湿。
腰中(yaozhong) 腰后穴前方4厘米,距背中线4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腰部风湿。
腰前(yaoqian) 腰中穴前方4厘米,距背中线4厘米处,圆利针直刺6厘米。主治腰部风湿。
肾角(shenjiiao) 位于肾俞穴后方4厘米,距背中线4厘米,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腰胯风湿病、腰胯闪伤。
八窖(bajiao) 荐椎棘突间外侧2厘米,左右侧各四穴,共八穴,故名八窖(从前向后,依次为上窖、次窖、中窖、下窖)。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后躯风湿病。
后海(houhai) 肛门上方,尾根下方的凹陷中,一穴。圆利针向前方刺入约10厘米。主治腹泻、便秘、脱肛。
尾本(weiben) 尾部腹侧正中,距尾根2厘米处,一穴。以小宽针点刺放血。主治闪伤腰胯、腰胯风湿病、热性病。
尾尖(weijian) 尾的尖端处,一穴。以小宽针直刺1厘米,出血。主治中暑、感冒、热性病。
巴山(bashan) 位于百会穴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后躯风湿病、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路股(lugu) 位于巴山穴后下方4厘米, 荐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后躯风湿病、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雁翅(yanchi) 髋结节前角与肾棚穴连线中点,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后肢风湿病。
丹田(dantian) 髋结节后下方4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后肢风湿。
居髎(juliao) 髋结节后下缘的凹陷处,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跛行。
环跳(huantiao) 股骨大转子前方4厘米, 髋臼窝前缘,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局部肿痛、后肢风湿。
环中(huanzhong) 股骨大转子前上方4厘米;髋结节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处,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后肢跛行及风湿病。
环后(huanhou) 位于环中穴后下方, 股骨大转子前上缘,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后肢跛行及风湿症。
大胯(dakua) 股骨大转子前下方,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后肢风湿、闪伤腰胯。
小胯(xiaokua) 股骨中部后缘凹陷处,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6厘米。主治腰胯闪伤、后肢风湿。
后伏兔(houfutu) 股骨中部前缘,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8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膝关节肿痛。
阴市(yinshi) 膝关节上方, 膝盖骨外上缘的凹陷处, 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膝关节肿痛、后肢风湿。
阳陵(yangling) 膝关节后方,胫骨外髁后上缘,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局部肿痛、后肢风湿。
掠草(luecao) 膝关节前面, 膝外、中直韧带之间的凹陷处,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2厘米。主治局部肿痛、后肢风湿。
丰隆(fenglong) 胫骨外髁后下缘的凹陷处, 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5厘米。主治局部肿痛、后肢风湿。
后三里(housanli) 位于掠草穴后下方6厘米的腓沟内, 左右肢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4厘米。主治消化不良、膝、跗关节肿痛。
肾堂(shentang) 膝关节内侧面的隐静脉上, 左右肢各一穴。大(中)宽针点刺放血。主治闪伤腰胯、膝关节肿痛。
会阳(huiyang) 坐骨结节与最后荐椎棘突连线中点,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3厘米。主治腰胯风湿、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邪气(xieqi) 位于会阳穴下方约5厘米的股二头肌沟中,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7厘米。主治后肢风湿、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汗沟(hangou) 位于邪气穴下方约5厘米的股二头肌沟内,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7厘米。主治后躯风湿病、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仰瓦(yangwa) 位于汗沟穴下方约5厘米的股二头肌沟内,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7厘米。主治后躯风湿、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
牵肾(qianshen) 仰瓦穴下方约5厘米的股二头肌沟内, 左右侧各一穴。圆利针直刺约7厘米。主治后躯风湿、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