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寄生在牛的肝脏胆管中,引起肝胆发炎和胆管阻塞,以消瘦、贫血, 下颌水肿为特征的病证, 现代兽医学称肝片吸虫病。明代《稗史汇编》已有牛肝蛭记载。多因机体正气不足, 气血亏损,抵抗能力下降时,在田园沟渠、低湿地带, 中间宿主螺蛳密集之处, 最易感染发生, 幼虫在螺蛳体内发育, 逸出附着在水草上的囊蚴被牛吞食, 移行到胆管, 发育为成虫, 在动物体内可生存3~5年。成虫在胆管内排出大量虫卵,卵随胆汁进入肠道, 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证见轻度感染往往不表现症状, 但幼畜轻度感染也可表现症状。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不食, 腹胀或腹泻, 口色苍白, 严重者很快死亡。一般呈慢性经过, 逐渐消瘦,被毛粗乱, 四肢乏力, 后期出现下颌、胸下水肿,如不及时治疗, 可因衰竭而死。治宜杀虫利水、行气健脾, 选用肝蛭散。改善饲养管理, 对牛经常接触的塘沟进行灭螺, 避免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 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驱虫, 发现病牛应及时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