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内科病证名。是因脾气胃虚, 运化无力, 导致草料停滞胃腑而使饮食欲减退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常见于牛、羊等复胃动物。多因饲养管理不良,饥饱不匀,劳役过度;或寒湿热燥内伤脾胃, 或内伤阴冷; 或体质素虚, 气血不足,命门火衰而气虚, 运化无力, 脾胃升降腐熟失和,脾虚胃实, 神少神乏而发。可分湿困脾土、寒伤脾胃、热燥伤胃三型。
湿困脾土型 湿伤脾胃而成。证见食欲异常, 喜吃干草或粗饲料, 不喜饮水, 食欲或反刍减少, 瘤胃蠕动每两分钟不足3次,每次持续时间不足10秒钟,缺乏蠕动高峰音。触压瘤胃壁回复缓慢而乏力, 胃内容物柔软,精神倦怠, 喜卧懒动, 粪便溏泻。口色稍黄,苔腻,舌津泫; 脉象濡缓。属脾阳虚证 (见脾与胃病辨证)。治宜燥湿健脾, 消食开胃。方用平胃散、消食平胃散等加减。针脾俞、关元俞、后三里等穴, 也可用电针、火针、白针留针、水针、光针或TDP穴区辐射。
寒伤脾胃型 寒邪内侵或内伤阴冷而成。证见全身寒颤, 喜卧暖处, 食欲大减, 瘤胃蠕动弱而回复缓慢,持续时间短, 耳鼻及角均冷, 皮温低, 口吐清涎。口色淡白或挟青, 舌津多而滑利, 舌苔薄白; 脉象沉迟。属里寒证(见表证与里证)。治宜温中散寒, 健脾消食。方用理中汤、和胃消食汤、曲蘖散、平胃散加肉桂、高良姜、槟榔、山楂等, 或理中汤合消食平胃散, 或桂心散等加减。针脾俞、关元俞、六脉、后三里等穴, 也可用电针、火针、白针留针、水针、光针或TDP穴区辐射。
热燥伤胃型 暑热燥邪或劳伤过甚而发。证见体热, 耳鼻及角温热, 鼻镜干, 食欲、反刍减少, 喜吃青草, 口渴喜饮, 瘤胃蠕动弱而回复缓慢, 持续时间短,精神萎顿。口色红, 舌津粘稠, 舌苔黄, 舌温高;脉象洪大或洪数。属里热证。治宜清热养阴, 开胃健脾。方用清胃散、白虎汤合增液汤加消食平胃散等加减。血针带脉、通关、尾本穴, 针脾俞、关元俞、后三里等穴。
病初须节制饲喂, 给予优质干青草, 或青草及多汁饲料,饮以淡盐水, 忌冷水及冰冻饲料。按摩瘤胃,适当牵行运动。役畜应立即停止使役,喂养于温暖、空气流通的畜舍中, 寒夜应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