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邪侵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亢盛出现的里热证。为卫气营血辨证之一。气分证是温病最常见而易转变的一个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如能及时治疗,可获药到病除之效;若失治,则温热之邪深入心营,病乃加重。卫分病证与气分病证的主要区别在于舌苔,前者无苔或薄白苔,后者多见黄笞。由于邪入气分所犯脏腑的不同,证候的类型亦异,常见的有热邪郁肺、热结阳明、热结大肠等。主要证候有高热,肌表热, 口渴, 出汗,气粗, 粪干,尿液短赤, 口色红燥, 舌笞黄而干,脉洪数。
热邪郁肺 热邪侵袭肌表,表热未解内传于肺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温热病的化热阶段。证候:高热,渴饮,出汗,目赤多眵,咳嗽,气喘,或流黄稠鼻液,粪干,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脉象洪数。证候分析: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气机不利,故有咳嗽、气喘:肺热迫津外溢,蒸灼成痰,故汗出,鼻流黄涕。阳热亢盛而出现一系列热象。治则:清热,宣肺。方例: 麻杏甘石汤加味, 或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
热炽阳明 热邪入胃, 胃肠之热壅盛所出现的病证。常见于温热病的高热阶段。证候: 高热,大渴,大汗, 口臭, 尿液短赤, 口色红燥, 苔黄干厚, 脉象洪数。证候分析: 热邪犯胃, 里热壅盛, 故见高热; 内热蒸腾, 腠理开泄, 故有大汗: 热盛伤津,故见大渴,便秘, 尿液短赤; 热积于胃, 胃内浊气郁滞, 上逆而有口臭;口红苔黄,脉象洪数均为里热壅盛的象征。治则: 清热解毒, 降火生津。方例: 白虎汤加味。
热结大肠 热邪自胃传入大肠, 肠热炽盛所出现的病证。常见于温热病的燥热阶段。证候:持续发热,结粪积聚, 粪球干硬而小, 外覆粘液, 腹部胀满, 常有腹痛, 起卧不安, 尿液短赤, 口色红燥, 舌苔黄厚而干, 脉象沉实。证候分析: 以热邪入里与肠道积滞为特点。由于热邪入里, 耗伤津液, 致使肠中津液缺乏, 粪便秘结, 气滞不畅则肚腹胀满, 腹痛起卧, 口色红燥或绛, 舌苔黄厚, 脉象沉实, 乃燥热内结, 耗伤津液,气滞血瘀之征。治则: 攻下泻热, 急下存阴。方例: 大承气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