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穴位及其周围皮下注入适量空气治疗疾病的方法。见《司牧安骥集》。由于空气注入穴位皮下或肌肉组织间隙内, 对其神经末梢和血管等组织具有持久而温和的良性刺激,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的供给,促进病变组织功能的恢复。该疗法适用于慢性的肌肉萎缩、腰肢风湿、关节炎、腱鞘炎、外周神经麻痹及闪伤夹气痛等。
提皮进气法 最常用的穴位是弓子穴, 用以治疗前臂肌肉萎缩、肩膊痛等。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剪毛消毒, 用大宽针刺破皮肤后, 术者双手配合用力提起穴位周围皮肤, 再随即放松皮肤, 如此反复, 让空气随着皮肤一提一放进入穴位皮下, 并用手渐渐挤压进入的空气充塞于病变部位皮下。最后用碘酊棉球按揉消毒针孔。术后注意不要让患畜剧烈运动, 防止气体散失影响疗效。若需第二次治疗, 须间隔10天以上。
皮下注气法 将经过滤过消毒的空气注入穴位皮下代替提皮进气的一种气针方法。将穴位及针具消毒后, 将采血针头刺入穴位皮下, 用乳胶管连接点眼管和100毫升注射器。通过胶管和点眼管或空气过滤装置向皮下注入一定量空气。然后拔出针头, 立即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 以防空气外泄。注入的空气量因穴位而异, 一般每穴注入500~1000毫升。常用的穴位有弓子穴、抢风、膊尖、膊栏、肺门、肺攀、大胯、小胯、邪气、巴山、汗沟、仰瓦、后三里等。也可用普通注射器和针头将清洁空气注入穴位内, 如后海穴一次注入10~20毫升。
夹气针刺法 治疗马牛前肢闪伤夹气的一种疗法。属于针刺巧治术之一。由于夹气针进针深, 为防止发生意外和感染, 术前要仔细检查针具, 若有破损不可使用, 并作消毒处理: 妥善保定患畜。夹气穴局部严格消毒, 防止术中将被毛带入针孔内。施术时, 先用大宽针将夹气穴皮肤刺破,再将夹气针插入针孔内,使针尖对准肩胛后角方向徐徐进针至所需深度后, 稍微退针, 再向前和后各提插一次, 随即出针。术者将患肢前后摆动数次。最后消毒针孔。注意夹气针必须向外上方刺入,以防刺透胸腔:若行针中障碍不畅,可稍退针,适当调整患畜体位后,再徐徐地插入(图)。针后每天应适当牵遛运动。一般施术一次,无效可改用其他疗法。
夹气针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