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之一。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它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 又称外腑、孤腑。对三焦的形态与功能,从古至今都无定论。《难经》创立三焦有名无形说, 宋代陈言认为三焦是脂膜, 明代虞抟和张介宾认为三焦系“腔子”,清代罗东逸认为三焦即胃,清代唐容川则主张三焦为全身之油膜。有人认为三焦的实质近似淋巴系统;也有人认为是胸腹膜、网膜, 或体液调节系统, 或植物性神经系统等, 其说不一。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而是某些脏腑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从部位来说, 上焦主要指膈以前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 中焦指脘腹部 (包括脾、胃等脏腑); 下焦指脐以后的腹后部(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等脏腑)。《司牧安骥集》“胡先生清浊五脏论”: “头至于心上焦位, 中焦心下至脐轮, 脐下至足下焦位,此是三焦亦要明。”上焦的功能是司呼吸,主血脉, 将水谷精微敷布于全身; 中焦的功能是腐熟水谷, 运化精微; 下焦的功能是分清别浊, 并将糟粕以及代谢后的水液排泄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就是对三焦功能的总概括。水谷的受纳、腐熟, 到精微的运化、敷布、代谢产物的排泄, 均与三焦有关, 而这些功能又都是通过气化作用来完成的, 所以三焦又具有总司诸气, 疏通全身水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