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之一。肾的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两者互为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肾又主水,司水液的代谢。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作用。肾病的常见症状:腰胯无力,或腰脊板硬,后肢浮肿,公畜阳痿,母畜不孕,骨软或骨骼变形等。肾藏元阴元阳,为脏腑机能活动的根本,故肾宜封藏,不宜耗伤,病多虚证。其病理变化常是肾阳、肾阴两者失调的反映。肾的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肾阴虚、肾虚水泛、肾虚骨软、肾不纳气(含肺肾虚喘)。膀胱多见湿热证,与排尿异常有关。
肾阳虚 肾脏阳气虚衰出现的病证。又称肾火不足或命门火衰。多因家畜体质素弱, 或老龄体弱, 或久病不愈, 肾阳亏耗过甚所致。常见于阳痿、垂缕不收等。证候: 毛焦形寒, 四肢不温, 腰脊僵硬或腰冷乏力, 多卧少立, 公畜性欲减退, 轻者举而不坚, 重者阳痿不举, 甚至垂缕不收, 母畜则屡配不孕, 粪便稀软或泄泻, 口色淡白, 脉象沉迟而涩。证候分析:此证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特点。肾阳虚衰, 阳气不能外达, 温煦肌肤, 故形寒毛焦, 四肢不温;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亏虚, 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 故腰冷乏力; 肾主生殖, 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生殖机能减退, 出现公畜阳痿不举, 母畜宫寒不孕; 肾阳亏虚, 膀胱气化功能障碍, 水液内停, 溢于肌肤而成水肿。由于肾居下焦,水湿下趋, 故后肢浮肿更为常见。口色淡白, 脉象沉迟, 皆为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表现。治则:补肾阳,暖腰肾。方例:肾气丸加味。
肾阴虚 肾阴不足出现的病证。多由配种过多,伤精耗液, 或因久病伤肾, 或先天不足所致。常见于某些慢性病的病程中, 如公畜性机能亢进, 母畜不孕症等病。证候: 形体虚弱, 腰脊无力, 精神倦怠, 两目无光,皮毛焦燥, 容易脱落, 使役易出汗, 常有低热,粪干尿短, 母畜不孕, 公畜早泄, 口色偏红, 舌燥无苔, 脉象细数。证候分析: 以肾病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特点。肾精亏虚,耗伤精液, 故形体虚弱,两目无光, 被毛干燥;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主生殖,肾阴不足, 骨弱髓亏, 骨骼失养, 故腰脊无力; 肾阴不足, 津液不固, 故劳役易出虚汗; 肾精亏耗, 精室空虚, 故母畜不孕; 公畜阴虚则阳亢,相火扰动精室,故精虽少, 而性欲亢盛, 出现阴茎频频勃起, 见母畜而精液自流,未配即泄,或配而早泄; 阴虚而致阳亢, 阴虚内热乃生, 故见低热不退, 粪干尿少,口色红燥,无苔, 脉象细数。治则: 滋阴降火。方例: 六味地黄丸加味。
肾虚水泛 肾阳亏损, 气化失常, 不能温化水湿的病证。多因长期饲养管理不良, 劳役过重, 或久病肾气亏耗过甚所致。见于腹水、肾虚腿肿、阴囊水肿等。证候: 腰胯无力, 四肢浮肿, 后肢尤为严重, 或有腹水,或见阴囊水肿, 尿少, 口色淡白, 脉象沉细。证候分析: 此为肾脾两虚之证。肾主水, 水液的蒸化与膀胱的开阖有赖肾的资助; 脾主运化水谷,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肾阳虚则气化失常,脾失运化水湿, 肾不制水, 水液积于肌肤而成浮肿, 肾居下焦, 腰为肾府, 故浮肿以后肢为重。腰为肾之府, 肾虚则腰胯无力。命门火衰, 肾的气化功能受阻,水液排泄障碍,引起尿少。口色淡白, 脉象沉细均为虚象。治则; 温肾健脾, 渗湿利水。方例: 实脾散(熟附子、白术、茯苓、干姜、草果仁、厚朴、槟榔、大枣、木瓜、木香、甘草)加补骨脂、肉豆蔻等。
肾虚骨软 肾阳亏虚出现骨骼痿软或变形的病证。多因喂养失调, 草料单纯, 久则发病。常见于翻胃吐草、佝偻病等。证候: 体瘦毛焦、食欲不振、生长迟缓, 有时吐草, 鼻浮面肿, 头形变大, 四肢疼痛,关节肿胀, 行走拐跛, 卧地困难, 甚至不能起立, 日渐消瘦, 口色淡白, 脉象沉弱。证候分析: 肾藏精, 精生髓, 髓养骨, 而使骨骼代谢正常, 骨髓充实, 骨骼坚硬。肾阳虚使骨骼代谢障碍,久则骨骼不坚或变形,行走卧地困难, 卧地后难以起立。由于肾阳虚而使脾阳亦亏, 脾失运化, 胃失腐熟, 久则气血亏衰, 故毛焦体瘦,形疲乏力。口色淡白,脉象沉弱均为虚象。治则: 补肾阳, 温脾阳。方例: 益智散加减。
膀胱湿热 湿热蕴结膀胱的病证。多因感受湿热,湿热内传, 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膀胱病、尿血、砂石淋等。证候: 尿液短赤, 排尿困难, 淋漓不畅, 时作排尿姿态, 却很少或无尿排出, 甚者可出现尿血或尿中有砂石, 浑浊, 口色红, 舌苔黄腻, 脉数。证候分析:湿热侵袭膀胱, 膀胱气化不利, 影响排尿功能,引起排尿障碍, 故尿液短赤, 淋漓难尽。湿热煎熬日久, 聚积成砂, 故尿夹砂石; 热伤脉络, 则尿血。口色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则: 清湿热, 利水道。方例: 八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