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的四种不同趋向。中药基本理论之一。升浮的药物,多主上行向外,有升阳、发散、祛风、散寒等功效。沉降的药物,多主下行向内,有降逆止呕、平肝潜阳、清热、泻下、敛汗等功效。这些作用,是根据药物的气味厚薄和质地轻重而决定的。《黄帝内经·素问》:“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中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中之阴。”《牛医金鉴》: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 酸苦辛咸甘淡之味, 升降浮沉之能, 厚薄轻重之用, 或气一而味殊, 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 分而言之, 各有所能。气属温热, 味属辛甘的阳性药物, 大多具有升浮的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气属寒凉, 味属酸苦咸的阴性药物, 大多具有沉降的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本草纲目》:“酸咸无升, 辛甘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因此,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与四气、五味有密切的关系。药物质地的轻重,与升降浮沉也有一定的关系。植物花、叶及质轻的药物, 大多主升浮。如薄荷、菊花、桔梗等。植物种子、果实及质量的药物, 大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等。一般规律是如此, 但尚有特殊的, 所谓“诸花皆升, 旋覆独降”, “桔梗为舟楫之剂,以其能载诸药上浮”,“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升降浮沉作用也因炮制、配伍而变更。如酒制则升, 姜制则散,醋制则收敛, 盐水制则下行。升浮药物配合较多的沉降药,也随之沉降; 沉降的药物配合较多的升浮药,也随之升浮。升降浮沉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升降浮沉是临证用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根据畜体病变部位进行选择。如外感表证, 宜用升浮发汗药。里实便秘, 宜用沉降攻下药。病势逆上, 如肺气上逆的咳喘、胃气上逆的呕吐, 宜用降气平喘、降逆止呕的沉降药。病势下陷的, 如脾虚泄泻、脱肛, 宜用益气升阳的升浮药。《元亨疗马集》:“夫木香者, 味辛性热, 能升气于上, 如气之郁结而不达者, 则可用之, 若阴火冲上, 则不可用, 若用者, 反助阴火而为邪火矣!”说明用药如违反了这个原则, 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