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兽医针灸学
    来源:辈宠网

研究运用针术和灸术防治动物疾病的方法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术是应用各种特制的针具,刺激动物体的一定腧穴,以防治其疾病的技术;灸术是利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温热物体, 对动物体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施以温热刺激, 以防治其疾病的技术。两者使用的器材和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以防治动物疾病。所以通常合称为“针灸”。此外, 传统的按摩疗法, 烧烙疗法, 火罐疗法等, 以及现代利用电、磁、声、光等对腧穴的刺激疗法和药物穴位注射等, 也归于“针灸”范畴。兽医针灸与人医针灸的作用原理相同, 技术彼此渗透, 相互影响和促进。针灸不仅是一项具体的疾病防治技术, 也和一些基础科学及现代电、磁、激光、微波等技术密切相关。特别是对针灸作用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 已涉及到许多重要科学领域, 如现代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起源 针灸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 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出土文物、文献记载、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可知,兽医针灸与人医针灸同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或“伏羲氏”时代。家畜的饲养、火的应用以及人的医疗实践是兽医针灸起源的三个基本条件。中国在“伏羲氏”时代已发明了弓箭和网罟。这说明在没有进入原始农业生产之前就已开始驯养野生动物。中国广西甑皮岩等地一系列出土文物表明, 早在1万年前, 已开始饲养猪。约在1.7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制火的技术。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牧区曾出土距今8千年前的砭石(石针),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曾出土青铜针, 战国时代有铁针, 汉代有金针和银针等。利用针和火的温热作用治疗家畜的痈肿、挛痹诸症, 导致了兽医针灸的起源。据古文字学家对象形文字的研究,发现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 已有反映兽医针刺疗法的象形文字。西汉时(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刘向撰写的《列仙传·师皇篇》已有“乃针其唇下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的针药结合治愈兽病的记述。

形成和发展 约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黄帝内经》一书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 对兽医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西晋时(265~317年)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东晋时(317—420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针尾尖血治马急黄黑汗(日、热射病)及用灸烫术治马羯骨胀(腺疫)等记载。533~544年贾思勰编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中, 也有用针刺和烧烙治疗家畜疾病的记述。隋代(581~618年)有兽医针灸著作《马经孔穴图》。唐代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中,已收载有“伯乐针经”、“穴名图”、“伯乐画烙之图”、“伯乐画烙图歌诀”、“放血法”和表明马体十二经络雏型的“六阳六阴之图”等,并在“看马五脏变动形相七十二大病”篇中所载病证多采取针药并用疗法。这说明, 中国兽医针灸学最迟在公元9世纪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960~1279年)王愈所著的《蕃牧纂验方》中载:“春季放大血。则夏无热壅之病”,可见已知使用针刺放血来预防牲畜疾病。当时还有《明堂灸马经》印行。元代(1279~1368年)兽医卞宝(卞管勾)集注的《痊骥通玄论》也有关于针灸治畜病(包括巧治)的论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的《马书》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元亨疗马集》,较详细地记载了马的针灸术; 后者并载有“针牛穴法名图”,列有32个牛的腧穴,而且对马、牛、驼的很多病证, 采用了针药结合疗法。清代(1644~1911年)兽医著作《抱犊集》、《养耕集》、《牛医金鉴》、《活兽慈舟》、《大武经》等, 对于牛的针灸疗法均有较详细的记述。清乾隆五十年(1785)郭怀西为《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所撰的注释本《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 对马、牛针灸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的兽医针灸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文献发掘、总结整理方面,先后编著出版了《兽医针灸汇编》、《中兽医针灸学》、《兽医针灸手册》、《中国兽医针灸学》、《中国针灸荟萃·兽医针灸卷》、《历代兽医针灸大全》(农业考古杂志专号)等30余种专著,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学》教材中也有针灸专篇; 在发掘和继承传统兽医针灸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临证验证和实验研究工作。在针灸疗法种类方面, 除传统的针、灸、熨、烙之外, 还出现了电针、水针、磁针、电子捻针、激光针、微波针等新的针灸疗法种类。在应用针灸的动物种类方面,不仅应用于马、牛、驼,而且探索了针灸在猪、羊、犬、猫、猴、大鼠、兔、鹿、鸡、鸭、鹅以及某些观赏野生动物上的应用。在针灸适应证方面, 已扩及60余种病证, 初步确定针灸或针药结合对马骡痉挛疝、闪伤跛行、胸膊痛、蹄叶炎、胃肠卡他、家畜腰肢病、母畜机能障碍性不孕症、仔猪下痢、畜禽感冒、消化不良、眼结(角)膜炎、外黄症等有较好的疗效。在动物针刺麻醉方面, 获得了成功。在针灸作用机理和针麻原理研究方面, 组织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取得了一些进展。1981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兽医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7年5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国际兽医针灸学术讨论会(ICVA)。

国外传播 早在南北朝时(420~589年), 日本便派人到中国学习兽医。兽医针灸也随之传入日本等国。1399年, 朝鲜人赵浚、金士衡等用汉文编写了《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 收载有中国的“伯乐针经”和“穴名图”。1604年,日本出版了一部《疗马书》, 其中第四卷包括有兽医针灸术。明代时, 日本还出版了包括有针灸内容的《假名安骥集》和《马经大全》。1582~1600年间, 中国的针灸术开始通过传教士向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传播。19世纪以来, 兽医针灸术在英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均有介绍。1973年, 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全国兽医针灸学会 (NAVA);1974年12月, 在乔治亚州由杨格(H.Grady Young)等组成了国际兽医针灸协会(IVAS)。197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了一本《兽医针灸》 (VeterinaryAcupuncture)。1976年日本成立了日本友好畜产研究会, 将中国出版的《兽医针灸》译成了日文出版, 1978年日本成立了兽医针灸学研究会,创办了《兽医针灸学研究会会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兽医针灸在国际上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许多国家如日本、朝鲜、苏联、印度、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瑞士、丹麦、芬兰、南斯拉夫、比利时、墨西哥等, 都在进行兽医针灸的应用和研究。到中国考察和学习兽医针灸的学者日益增多。中国也先后应邀派人参加有关国际会议和出国讲学等。1979年12月中国农业部派遣专家组赴美国作家畜针刺麻醉技术表演。1981年3月,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学传统技术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传统兽医针灸技术”的报告。1981年11月, 上海兽医针灸讲学团应邀到日本讲学。1984年中国农业部派遣讲学团赴斯里兰卡培养兽医针灸针麻人员。1985年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了“亚太地区兽医针灸技术培训班”。北京农业大学还举办了“ 国际兽医针灸培训班”。继198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兽医针灸学术讨论会之后, 同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WFAS)在北京成立, 并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兽医专家在内的1000多位针灸学者出席了会议, 它标志着起源于中国的针灸学已经国际化, 成为世界人畜保健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 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①基础理论:包括指导针灸疗法有关的中兽医基础理论, 特别是经络学说。如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在生理、病理以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 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等。②动物腧穴: 研究穴位的命名、定位标准、形态结构、取穴和检测方法, 对穴位的刺激手段和方法, 各穴的特性、功能、适应症以及针灸防治疾病的穴位选配原则和方法等。③针灸方法:包括动物保定,针具的使用与革新, 各种针灸疗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④临证应用:对动物疾病的针灸治疗。除家畜、家禽外, 近代还应用于某些观赏动物、伴侣动物以及实验动物等。⑤针刺麻醉:包括有效穴组的寻找和筛选,操作方法及其在外科手术上的应用。⑥作用原理: 针灸作用及针刺麻醉原理研究,主要是对临证已证实了的包括镇痛作用和抗病作用在内的各种调整作用进行学科协作的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发掘遗产, 总结经验。针灸术是中兽医的传统医疗技术,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内容。首先要在过去搜集、验证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兽医学遗产, 收集总结老兽医经验, 并对古今兽医针灸文献进行整理。同时进一步在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揭示出针灸术的科学内涵, 开发其经济应用价值。②临证研究。通过临证实践探索, 不断总结针灸术的应用规律, 进一步扩大针灸治疗范围, 提高疗效。当临证发现针灸对某种疾病具有某种疗效时, 即可以进一步观察不同穴位配方、不同针灸法种类, 对针灸治疗效果的影响, 从而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又可以按照一定的科研设计建立对照组, 并借助X线、心电图、血液学、生物化学、细菌学及免疫学等各种有关检查手段, 为判断疗效而拟定各种客观指标, 进而通过对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不仅可以为针灸的实际作用作出客观评价, 而且可以为针灸作用机理作出初步揭示。③实验研究。对于针灸所取得的各种效果, 从动物模型上给予重复,并借助现代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 病理学, 神经药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至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和方法, 对针灸的各种作用, 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以便从整体、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了解经络、神经和体液诸方面在各种作用每一环节中的具体机理。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