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兽用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理化特性和临证应用的一门学科。中药多以植物为主,故古代将记载中药的著作又称“本草”。随着民间对草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品种不断增加,并陆续收载于兽医中药专著,近代又称“兽医中草药学”。兽医中药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防治畜禽病证的重要手段。由于它具有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高效低毒等特点,对保障中国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源流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逐步积累了一些用植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引用于家畜。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前11世纪),药物已发展到百余种,由于广泛使用陶器,始创汤液。从东周到战国时代(公元前11~前3世纪),由于治疗技术的改进,药物已发展到200多种。秦汉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20年),第一部人畜通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用药规律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唐代李石著《司牧安骥集》中,记载了大量用中药治马病的知识。元代卞宝著《痊骥通玄论》中,收载药物250种。明代(1368~1644)李时珍编著的中药专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兽医药物60余种。1596年刊行后,流传世界各国, 目前已有拉丁、日、法、德、英、俄等7种文字的译本流行。万历三十六年(1608)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合著的《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是古代最完整的兽医典籍,该书在“五经治疗药性须知”篇中,按疗效列举了200多种兽用中药,在400多个经验良方中,涉及的药物400多种。同时代还出现杨石乔编纂的《马书》(1594年)、钱能主编的《类方马经》(1469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等,载有大量的药物和丰富的方药知识。清代(1644~1911年)傅述凤所著的《养耕集》,收载药物135种;《抱犊集》按药物疗效列举了200多种中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兽医中药的研究得到加强。从1949年到1969年,着重进行整理、继承、总结中兽医治疗畜禽病证的验方、验法。其间于1956年刘寿山著有《兽医常用中药》,1957年郑藻杰著有《兽医国药及处方》。195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兽医中药学》,是论述兽医中草药内容较系统完整的一部专著。1970~1979年,在继承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验方、验法的诊疗验证和对中药的资源调查、引种栽培以及制剂技术改进的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部《兽医规范》(二部),收载中药531种。1980年以后,中药研究逐步向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合成以及药理实验等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冯洪钱编著了《民间兽医本草》,瞿自明等编著《兽医中草药大全》,收载中药847种。农牧渔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部)。
内容 包括资源、分类、采集、加工、储藏、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用法、用量、剂型等。
研究现状 中药应用研究发展很快,成绩卓著。如用翻白叶防治骡驹溶血性黄胆,鲜青蒿、骆驼蓬治疗牛环形泰勒氏焦虫病,仙鹤草冬芽驱除绦虫,苦参浸剂、治痢素治疗仔猪白痢病,一支蒿治疗消化不良,接骨丹治疗家畜骨折等,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中药(天然植物药)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天然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如广泛采用了药代动力学、生物化学、生化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液滴逆流色层(DCC)、双波长薄板层析以及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对人参、柴胡已分出许多单体;附子的强心有效成分能分离出浓度至10-9即显作用的微量附子碱。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分离出含主要成分的中药有500多种。
中国从1923年起已对3 00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提取、纯化、鉴定。在中兽医方面,1962年对甘肃临洮三棵针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证明三棵针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季胺碱含量最高,继而从毛叶小檗根中分离出以小檗胺为主的六种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横纹肌松弛作用。1979年用离子交换法从苦参中分离出三种结晶,有两种已鉴定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于1981年以烟酸为原料合成了氢溴酸槟榔碱及其两种同系物,其中高槟榔碱毒性低。1983年从沙漠野生植物骆驼蓬中提出的骆驼蓬总碱是一个广谱的抗焦虫药物,对各种焦虫均有杀灭作用。从黄花蒿中分离的衍生物青蒿酯治疗牛环形泰勒焦虫病, 从银毛委陵菜叶(翻白草叶)中分离出的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花白素三种成分预防骡驹溶血病,均有很好的效果。从猪牙皂中分离出两个粗皂甙, 具有明显的升白细胞的作用。从民间发掘的仙鹤草冬芽中提出的鹤草酚, 是一种驱绦虫有效成分, 已进行了全合成, 并广泛应用。樟柳碱是从唐古特莨菪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茛菪烷类生物碱, 已用于家畜有机磷中毒的治疗。
药理研究主要做了中药复方的实验。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复方仙阳汤对小鼠子宫、卵巢的影响试验, 发现给未配过种的雌性小白鼠每天灌服复方仙阳汤, 第5天试验组的子宫角外径、子宫、卵巢重量以及体重增加,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子宫、卵巢出现动情期固有的组织学变化。
中药非特异免疫的研究 对免疫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载“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的“扶正祛邪”的防治原则。
“扶正”的中药大多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提高其抗病能力, 尤其多糖类中药, 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机能的作用。如用黄芪煎剂对健康猪穴位注射, 做猪体免疫生理功能的影响试验, 证实黄芪有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c-GMP和胃粘膜中的c-AMP浓度,初步表明, 黄芪作为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中药与增强机体的某些免疫生理功能有关。常用“扶正固本, 益气补肾”的人参、党参、何首乌、生地黄、女贞子、茯苓等, 均含有生物活性的多醣体, 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力, 故称此类药物为“免疫型中药”。
“祛邪”的中药, 多为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 其中主要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类的药物。如以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方剂“清宫液”, 做家兔及小鼠的抗炎免疫实验, 发现该方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表现在“清宫液”注入小白鼠腹腔, 可使脾脏、胸腺的炎性症状显著减轻, 明显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血细胞的功能和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 抑制lgE抗体介导的大白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得出“清宫液”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及其他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益母草、当归、赤芍药、红花、桃红等的研究证明, 这些活血化瘀药对血凝抗体及抗体形成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胸腺萎缩实验方法, 观察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 这些药物使幼鼠胸腺萎缩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取麻子三升,捣千余杵,煮为羹, 以盐一升……; 饲豚,则肥也”的记载。《博物志》载:“桐花及叶饲猪, 极能肥大, 且易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钩藤入数寸于小麦中,蒸熟, 喂马易肥”。清代《活兽慈舟》中设有猪的“壮膘添肥法”等。这种将药物加入饲料内喂养畜禽的方法, 实为饲料添加剂的雏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天然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 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 如苏联用刺五加浸剂, 饲喂初产乳牛和第2~5个泌乳期的乳牛, 结果产乳量提高。沙棘残渣中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胡萝卜素以及大量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家兔每天饲喂可增加体重。松针叶中含有畜禽生长所需的重要氨基酸18种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不少国家已加工制成饲料添加剂。中国台湾用蒜素和有机锗、硒, 配成一种高效率、多性能饲料添加剂, 放入鸡饲料, 可使鸡产蛋率提高, 并延长产蛋高潮期。有人从大蒜中分离出一种新抗菌成分——大蒜新素, 其结构为二烯丙基硫化黄酸酯, 对癌细胞有抑制、杀伤和杀死作用。将大麦芽、贯仲、何首乌制成“肥猪散”, 有显著的增重作用和治疗僵猪及消化不良等的效果。
趋势 在继续深入开展中药防治畜禽病证的同时,应加强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禁忌等)的研究。中药理论的研究,是中兽医理论研究的核心, 如果脱离了理论基础, 只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去研究中药,把中药当成一般天然植物或民间药,其结果必然偏离中兽医药理论的基本原理, 丧失中药的特点。因此, 在研究中药时, 应该坚持中药经过研究后仍然是中药的方向,中药成分和药理的研究, 应从纯植物化学和纯药理作用向实用方面, 特别是和中兽医理论结合方面靠拢, 强调分离、测定新的化学物质和药理实验结果,必须或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其次,开展中草药植物化学及药理的研究, 应尽量借助于最新的仪器设备和新方法, 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电子计算机等仪器进行分析。中药非特异性免疫的研究, 近年已逐渐被一些学者所重视, 目前应用特异和非特异抗原结合, 通过穴位免疫的可能性已出现良好的开端。随着中国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饲料添加剂已成为畜禽增重、催肥、提高乳、蛋产量, 促进幼畜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新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