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外感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病证,以辨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病势趋向的辨证方法。所谓温病,温是指病的温热属性,又称温热病,为急性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热病的总称,以起病较急,热象较盛,传变较快,易于化燥伤阴为特征。卫气营血辨证源于中医学,它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溯其创始人,多推崇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1120~1200)。他提出六气过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故有寒凉派之称。元代末年王履(字安道)在概念、病机和治法上提出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他指出温病与伤寒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不同,治法以清里热为主,奠定了温病应以清热养阴为主的治疗法则。
明代吴有性(字又可)首著《温疫论》,提出了温病的“疠气”论,认为瘟疫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其传染途径为空气和接触传染。清代叶桂(字天士,1667~1746)所著《温热论》,首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论述,创立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特别是温病病程中不同阶段的辨证分类及其治法。后世推崇为温病学的奠基人。
温病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曾提出“疠气”、“时邪”等病因论,但只有在身体正气不足时,疠气、邪气才易于侵入;二是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三是有季节性和地方性;四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四方面对人和兽都是基本相同的。
温病病邪传里的方式分顺传和逆传两种。顺传乃病邪由表入里,从肺入胃。卫气营血是病理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气比卫深一层,血比营又进一步,临诊时须抓住主证,正确划分,才能提高疗效。逆传是病邪入肺但不经胃而直犯心包,或从卫分而犯营血,故病情常迅速发展。
卫气营血辨证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为温热病病理变化过程中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故温热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就其病变部位来说,卫分病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病证主里,病在肺、胃、肠等脏腑;营分病证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血分病证则热已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伤阴和动风。
家畜温热病较为常见,其中不少属于传染病。近20多年来,中国兽医人员学习了中医温病学,结合兽医临证实践,对兽医温病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但尚需作继续深入的研究、充实和提高,以丰富中兽医学在家畜传染病辨证论治方面的科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