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与方法论,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尚书》等书,常与阴阳学说并用。五行的涵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是指运行、运动变化,也有行列、次序之意。将五行概念应用于哲学、天文、历数和中医学、中兽医学等领域,逐渐形成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系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具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导致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根本。中兽医学的五行学说,主要体现于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形成和发展 五行来源于殷商时代的五方观念(指中、东、南、西、北五方)。春秋战国时代,继五方说后出现了五材说(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材料)。一些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把一切有形物体最终都归纳为五大类,于是出现了五行说。《尚书》,是先秦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通过朴素的观察,从哲学高度对五类物体的特性作了抽象的概括,并以此类推,把世界上各种复杂事物的内部也均按此特点进行分类,这是最早对五行学说基本观点较全面的阐述。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水平,古人又探讨了五类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左传》就提到火可胜金,水能胜火。战国后期,逐渐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说。哲学家借此来解释自然界复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形成开始即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充实、发展,《黄帝内经》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证医学的经典著作。该书明确地把五行视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把自然界的变化均统一于五行,称之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黄帝内经·素问》中更把阴阳和五行(五运)并列,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的法则运动变化的。随着五行相生相克说的运用,古代医学家发现,这一学说既有合理之处,也有往复循环的局限性,遂根据实践和观察,进一步提出五行的乘侮理论,以更全面地说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病理变化。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发展, 中医五行学说逐步趋于完善。
在中医学的影响下,中兽医学的五行学说也基本形成,并指导对动物生理、病理的分析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成为中兽医理论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以五行学说说明动物体内部及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方向、季节、五气等自然界的事物与动物体内的五脏等联系起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从而指导临证实践。这样,便有助于人们对动物体内外的全面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在医学上的应用至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现存的兽医古籍,如《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元亨疗马集》等都按照五行学说阐述中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兽医五行学说将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均和动物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体现出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统一性。这种认识在《元亨疗马集》中有着明确的反映:“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花开万物生”;“心属南方丙丁火, 夏月炎天正旺兴”;“肺属西方庚辛金,恰到三秋正旺兴”;“肾属北方壬癸水,旺在三冬最是能”;“脾无正形分四季,四处荣旺要安宁。”可见,中兽医五行学说的实体应是“五脏相关”。1949年后,在中医界和中兽医界的共同努力下,医学五行学说的研究逐步趋向全面、系统、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其在医学中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但是,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起源于直观取象,援物比类。同时,由于五行学说在先秦两汉时期流传很广,影响较大,当时的方士、星相、卜筮之徒往往把五行当作诡辩工具,因而使其蒙上一层封建迷信色彩。这和自然科学领域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的主流,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一些研究者正在进一步探讨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并用现代科学知识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指导中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行的特性及归类
五行的特性 五行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所积累的大量材料,通过抽象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根据这些抽象认识,经过综合分析,把宇宙各种事物取类比象地都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变化而形成的。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这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木:“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曲屈伸长、向上向外、升发舒展的状态。将此意加以引申,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有温热、上腾的特性。将此意加以引申,即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土爰稼穑。”稼穑指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说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将此意加以引申,即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土。
金:“金曰从革。”从革具有变革、肃杀之意。将此意加以引申, 即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均归属于金。
水:“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滋润、向下, 说水有这种作用。将此意加以引申, 即凡具有滋润、寒凉、向下、静藏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均归属于水。
五行的归类 古代思想家对各种具体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 均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 凡具有类同于某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归纳其中,作为类同的事物和现象对待。这样,五行学说就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 归纳成五大类。具体归类和推演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属性直接归类, 即将事物或现象的部分特性直接与五行的特性相比, 从而确定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以四季配属五行, 春季草木萌发, 万物复苏, 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类似, 故归属于木; 夏季炎热, 地气升腾, 草木繁茂, 与火的炎上特性类似, 故归属于火; 夏季有一段时间为雨季,古人称之为长夏,此时空气潮湿,是谷物生长的有利时机, 是决定收获情况的重要时刻, 与土主生化的特性相类似, 故归属于土; 秋季气候清凉, 草木凋谢, 景象肃条, 与金的肃杀、潜降特性类似, 故归属于金; 冬季严寒, 生物闭藏, 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类似, 故归属于水。以方位配五行, 日出东方, 富有生机, 故东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 万物繁茂, 故南归属于火; 日落西方, 肃杀气盛, 故西归属于金; 北方寒冷,虫类蛰伏,故北归属于水; 古人认为中央之地最为重要, 统辖四方土地, 故将中归属于土。以五脏配五行, 肝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属于木; 心推动血液运行而温暖全身,故归属于火; 脾主运化, 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故归属于土; 肺主肃降而清洁, 故归属于金; 肾主水而司封藏, 故归属于水。由上可以看出, 事物属性的直接归类, 只是根据事物的部分特性作出的类推, 有时比较牵强, 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种是按属性间接推演, 即按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特性直接归类后, 凡与此事物密切联系的其他一系列事物, 均归入此类。如长夏多湿属土, 故将湿也归入土; 秋季多燥属金, 故将燥也归入金。就动物体脏腑器官而言, 肝属木, 胆和肝相表里, 肝主筋, 开窍于目, 故将胆、筋、目等归属于木; 心属火, 小肠和心相表里, 心主脉, 开窍于舌, 故将小肠、脉和舌等归属于火; 脾属土, 胃和脾相表里, 脾主肉, 开窍于口, 故将胃、肉和口等归属于土; 肺属金, 大肠和肺相表里, 肺主皮毛, 开窍于鼻, 故将大肠、皮毛和鼻等归属于金; 肾属水, 膀胱和肾相表里, 肾主骨, 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故将膀胱、骨、耳和前后二阴等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根据事物的某些特性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归类, 并认为被归于某一行类的各种事物之间, 存在着某些联系。如《黄帝内经·素问》说:“东方生风, 风生木,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体为筋, 在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在变动为握, 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 在志为怒。”这里所说的“生风”、“生木”的“生”字, 泛指内在联系。意思是说方位的东、自然界的风、木及酸味、青色(苍)等都与肝有着某种联系。这样, 一切事物均可根据五行的特性进行分析归类和推衍, 从而将自然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事物, 最终都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对动物体也同样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 将各种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 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 从而为脏腑学说的确立, 提供了分类学的依据(表)。
五行归类简表
自 然 界 | 五行 | 畜 体 | 五志 | |||||||||
五味 | 五色 | 五化 | 五气 | 五方 | 五季 | 五脏 | 六腑 | 五官 | 五体 | 五液 | ||
酸 | 青 | 生 | 风 | 东 | 春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泪 | 怒 |
苦 | 赤 | 长 | 暑 | 南 | 夏 | 火 | 心 | 小肠 | 舌 | 脉 | 汗 | 喜 |
甘 | 黄 | 化 | 湿 | 中 | 长夏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涎 | 思 |
辛 | 白 | 收 | 燥 | 西 | 秋 | 金 | 肺 | 大肠 | 鼻 | 皮毛 | 涕 | 悲 |
咸 | 黑 | 藏 | 寒 | 北 | 冬 | 水 | 肾 | 膀胱 | 耳 | 骨 | 唾 | 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