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脏腑亏损,阴阳气血不足而致的多种慢性虚损劳伤病证的总称。又名虚损。主发于马、牛。首见《齐民要术》,谓马有“五劳”。《司牧安骥集》又有“肺劳”、“脾劳”、“五劳七伤”等说。多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或后天饲养管理失宜,诸如饲料不足,饥饱不匀,劳役过重,饱后重役,役后贪凉饮冷水太过及汗后雨淋等,均可损脾伤胃,致运化失职,气血生化障碍, 日久气血双亏,阴阳俱虚,脏腑失养而成患。老龄体弱,胃肠虫积,长期脾虚,久病失治,伤及脏腑阴阳;或母畜孕育太多,公畜配种太频,致精血亏耗等亦可发病。该病比较复杂,尽管前人有“五劳”、“七伤”等论,但总的病理变化与五脏功能受损,阴阳气血不足有关。辨证宜以阴阳气血四者为纲,结合五脏虚损见证为目,将其归纳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治应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大法,气血来源于先天, 资生给养于后天,调补脾胃。
气虚 主要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证见精神倦怠,头低耳耷,食欲减退, 毛焦肷吊, 多卧少立。口色淡白,舌质软绵; 脉虚无力。兼见粪便清稀, 饲料难化, 粪渣粗大, 口唇松弛, 或直肠、子宫脱出。属脾气虚及中气下陷证(见脾与胃病辨证)。治宜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兼见咳嗽声低无力, 呼吸气短, 动则喘甚,自汗或轻役即汗,易感风寒。属里虚证(见虚证与实证)。治宜补肺固表方用补肺汤(《中兽医学》: 党参、紫菀、黄芪、五味子、熟地黄、桑白皮)或七补散、八珍汤等加减。
血虚 主要指心血虚和肝血虚。证见眼结膜、口色淡白无华, 甚者苍白, 脉细。兼见心动急速, 恐惧易惊, 躁动不安。属里虚证。治宜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兼见筋脉拘挛, 抽搐震颤, 蹄甲枯裂, 目干无光, 视物不清, 或有夜盲者, 治宜补血养肝。方用四物汤加黄芪、党参、何首乌、钩藤、木瓜、枸杞子等。
阴虚 主要指肺阴虚和肾阴虚。证见虚热不退,午后热甚, 夜间出虚汗,口红少苔或无苔,口干舌燥; 脉象细数。兼见干咳无痰, 咳声低弱, 甚或发喘。治宜滋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兼见身形羸瘦, 腰拖胯靸。公畜举阳滑精,母畜不孕者, 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等加减。
阳虚 主要指肾阳虚、脾阳虚。证见畏寒怕冷,耳鼻、四肢发凉。口色淡; 脉沉迟。兼见腰膝痿软, 起卧艰难, 阳痿滑精, 垂缕不收, 久泻不止。治宜温补肾阳。方用肾气丸加减。腰腿板硬、难起难卧、运步疼痛者, 加续断、补骨脂、杜仲、独活、巴戟天、牛膝、桑寄生; 阳痿遗精严重者, 合用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龙骨、牡蛎、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加减; 久泻不止者, 合四神丸加减。兼见慢草少食或不食, 肠鸣泄泻, 肢体无力,卧多立少者,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加减。
以上四种证型也可错杂互见,一般病程较短的,多伤在气血, 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较长的, 则伤及阴阳, 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气、血、阴、阳是密切联系的, 通常阳虚多兼气虚, 气虚也常导致阳虚; 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也常导致阴虚,尤其病久者大多证候多端, 临证施治, 需视病情一法独进, 或数法并举, 不可拘泥。注意休息, 增喂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饲料, 夏拴凉棚, 冬系暖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