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虚证与实证
    来源:辈宠网

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类证型,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外感初病,证多属实; 内伤久病, 证多属虚。临证表现为亢盛的属实, 衰弱的属虚。因此, 临证时常根据声音气息的强弱, 痛处的拒按与否, 舌质的苍老与胖嫩, 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等方面辨别虚实。如病程短, 声高气粗, 痛处拒按, 舌质苍老,脉实有力的多属实证; 病程长,声低气短, 痛处按之不拒, 舌体胖嫩, 脉虚无力的多属虚证。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畜邪正盛衰的状况, 并可为治疗提供依据, 实证宜攻, 虚证宜补。

虚证 畜体气血不足,脏腑机能活动减退的病证。其原因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个方面, 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劳役过度, 饲喂不足, 内伤脏腑气血, 或久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使机体正气受损, 或疾病过程中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引起虚证。其主要证候有毛焦体瘦, 精神沉郁, 耳耷头低, 行走无力,卧多立少,役时易汗, 粪便稀薄, 舌淡脉弱等。但由于受损脏腑气血之不同, 虚证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之别(见脏腑辨证)。①气虚:正气亏虚, 脏腑机能活动减退的病证, 以脾、肺气虚较为多见。证候: 毛焦体瘦, 倦怠多卧,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泄泻便溏, 呼吸气短, 叫声低微,多汗自汗,舌淡脉细等。证候分析: 脾气虚弱, 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 肌肉、四肢失其所养则体瘦, 倦怠多卧; 肺气不足则呼吸气短, 叫声低微; 卫气虚则肌表不固, 故汗出;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故舌淡, 脉细。治则: 补脾益肺。方例: 四君子汤加味。②阳虚: 脏腑功能活动减退的病证, 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除见有气虚证候外, 还伴有阳虚所引起的阴寒之象, 如畏寒肢冷、自汗(见汗症), 泄泻便溏, 完谷不化, 或久泻不止, 尿液清长, 脉象迟细等。证候分析: 阳虚则机体失于温煦, 故畏寒肢冷; 肌表不固则自汗; 脾阳不足则运化无力, 清浊不分, 故见泄泻, 完谷不化;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阳, 故久泻不止。治则:补气助阳。方例: 理中汤合四君子汤; 若肾虚久泻不止, 用四神丸加味。③血虚: 血液亏虚, 不能濡养机体所出现的病证。证候: 精神沉郁, 卧多立少, 目光痴呆,视力减退,易惊不安, 口色淡白, 甚则苍白, 脉细无力等。证候分析: 心主血脉而藏神, 血液亏虚则血不养心, 故精神沉郁, 或易惊不安; 肢体失其所养则卧多立少; 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 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目,故视力减退, 目光痴呆; 心血不足则舌色淡白。治则: 补血养血。方例: 四物汤加味。④阴虚: 久病体虚, 或热病后期体内阴液亏虚, 以致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的病证。证候: 毛焦体瘦, 低热不退,盗汗(见汗症), 口干舌燥, 或见干咳, 粪干尿少, 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证候分析: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 故低热不退; 虚火盛则阴液不藏而盗汗; 体内阴液不足则毛焦体瘦, 口干舌燥, 粪干尿少, 肺阴不足则干咳无痰; 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均为虚热内生之象。治则:滋阴降火。方例: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热病后期,阴液不足,用青蒿鳖甲汤。

实证 畜体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病理产物蓄积所引起的病证。其主要证候有发热,气促喘粗,痰涎壅盛,肚腹胀满,腹痛拒按,粪便干燥,或下利后重,尿液短赤,或淋漓涩痛, 口色红燥,舌苔黄厚,脉实有力等。但不同的外邪,不同的病理产物蓄积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实证。如痰浊阻肺则见咳嗽气喘,治宜祛痰止咳,方用二陈汤;水湿泛肤则为水肿,治宜利水消肿,方用五苓散或五皮饮;饮停胸腹则为胸水、腹水,治宜攻逐水饮,方用大戟散:食积胃腑则见肚腹胀满,食少腹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曲蘖散;热结肠道则粪便燥结,秘而腹痛,起卧不安,治宜泻热攻下,方用大承气汤。气滞之证,多因病邪侵入机体,阻碍气机畅通所致。若家畜过食易发酵的草料,以致胃肠气机阻滞,则见肚腹胀满,腹痛起卧,呼吸迫促等症,治宜行气消胀、消积导滞,方用消胀汤加减。血瘀之证, 多因气滞所致,亦可因气虚而成。如寒邪侵犯机体局部,或跌打损伤均可引起局部气滞血瘀:马骡长途奔走,失于牵散,亦可致血液瘀滞而生蹄头痛、五攒痛、胸膊痛;还可见于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血瘀的主要临证特点为局部疼痛,刺痛拒按,痛处固定,或见皮肤紫斑,或皮下血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其基本治则为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当归散、红花散、血府逐瘀汤、生化汤。

虚实转化 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疾病由虚转实,或由实转虚的病理现象。①由实转虚,先见实证,后出现虚证而实证消失。多因实证失治误治,或高热、大泻之后,津液耗损,正气受损而成。如高热, 口渴贪饮,粪干尿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 日久不愈,可致阴液耗损而出现低热不退,毛焦体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卧多立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无力等症,病由实热转为虚热。②由虚转实,先见虚证,后出现实证而虚证消失。多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而成。但由虚转实的情况临证上比较少见,多先见虚证,后转为虚实错杂之证。疾病在发生虚实转变后,治法亦应改变。

虚实错杂 同一病畜身上既见虚证,又见实证,虚实证同时并见的复杂病理现象。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其中以虚中夹实较为常见。如患畜素有脾胃虚弱,又过食不易消化的草料,以致草料滞于肠胃,积而不化,临证上除出现精神沉郁,体瘦多卧外,还兼见肚腹胀满,时有腹痛,粪便干燥,甚或秘结不通等症。虚实错杂之证宜以攻(消)补兼施法治疗,但辨证时要注意分清虚实的程度、虚实的孰多孰少,治疗时虽攻补兼施,但在用药时还须斟酌轻重主次。

虚实真假 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临床症状与疾病本质的虚实相反的复杂病理现象。如真虚假实,即疾病的本质属虚,却见有类似实证的假象;或真实假虚,即疾病的本质属实,却见有类似虚证的假象。临证上,虚实真假易与虚实错杂相混淆。其实,这是两类不同的病理现象,前者是一真一假,后者则是虚实证同时并存。所以,治法也不同、虚实真假要针对真象而治,虚实错杂则需虚实同治,攻补兼施。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