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相对平衡的协调关系失调, 发生偏盛偏衰所导致的种种病理变化的概括。在生理上, 阴阳两方面所代表的动物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 以及物质与机能之间,必须始终保持对立统一, 相对平衡的协调关系, 才能维持动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相对平衡的关系失调, 出现偏盛偏衰, 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并影响其发展与转归。阴阳盛衰包括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四个基本病理过程。《黄帝内经·素问》:“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气偏胜(胜同盛, 下同)消耗机体阴液, 引起热性病证。即“阳盛则热”, 证见唇舌鲜红, 脉象洪数, 身热汗出, 气促喘粗等; 阴气偏胜损伤机体的阳气,引起寒性病证,即“阴盛则寒”, 证见口色青白, 脉象沉迟, 鼻寒耳冷, 肠鸣腹痛等; 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时, 相对地出现阴的有余, 而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这一病理变化称为“阳虚则外寒”,证见口色淡,脉微弱, 畏寒肢冷, 腰胯无力, 尿清粪稀等:当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时, 相对地出现阳气有余, 而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这一病理变化称为“阴虚则内热”, 证见口津少, 舌色红, 舌无苔, 脉象细数, 体瘦毛焦, 盗汗等。《元亨疗马集》:“阳盛者,血凝气也; 阴盛者,气凝血也。阳虚者, 腠理不密; 阴虚者, 少火生阴。是故血凝气者生黄, 气凝血者生疮, 腠理不密, 自流冷泪, 少火生阴, 后脚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