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中辨别疾病类别的总纲。各种疾病, 可按其证候以及病理机制的阴阳属性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在临证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阴证 符合阴的一般属性, 如慢性的、虚弱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寒冷的证型。主要指: ①八纲辨证中的里证、寒证、虚证和虚寒证等。②外科疮黄方面, 凡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无臭, 或疮疡塌陷, 久不收口者。
阳证 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如急性的、亢盛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温热的证型。主要指: ①八纲辨证中的表证、热证、实证和实热证等。②外科疮疡方面的红、肿、热、痛明显, 脓液粘稠发臭者。
但是, 由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相互联系, 错杂相兼。因此, 临证有时难以截然划分阴证和阳证, 常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型。如表寒证, 表属阳, 寒属阴, 为阴阳相兼的病证。另外, 阴证和阳证是指病证的类型, 与阴液不足的阴虚证, 或机能活动减退的阳虚证不同, 后两者均为虚证, 同属于阴证的范畴。由于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治疗之法在于调理阴阳,使阴平阳秘。治疗阴盛之证, 多用温热药, 治疗阳亢之证, 多用寒凉药; 阴虚则滋阴, 阳虚则助阳。若阴阳俱病, 病证较为复杂, 则可阴阳同治, 如采用温清并用, 或攻补兼施之法。
亡阴与亡阳 危重病证出现阴脱阳亡的病理现象。①亡阴, 体内阴液耗脱的病证。多因邪热炽盛、阴液被灼,或剧烈泻下,或失血过多所致。阴虚则阳亢, 故常见一系列虚热之象,如毛焦体瘦,四肢耳鼻温热, 汗出如油, 口渴喜饮, 气促喘粗, 躁动不安,口干舌红,脉数而无力, 或脉大而虚等。多见于大出血, 严重泄泻以及热性病过程中。治宜益气救阴,方用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党参、麦冬、五味子)加味,②亡阳, 体内阳气骤脱的病证。凡引起阴液耗脱的各种原因皆可引起亡阳之证,阴液耗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亡失。此外, 脏腑功能衰竭, 阳无以化生亦可致亡阳。阳虚则寒, 故常见一系列虚寒之象, 如精神极度沉郁, 四肢耳鼻俱冷, 气息微弱, 舌淡而润, 脉微欲绝等。治宜回阳救逆, 方用四逆汤加党参。但是, 阴阳互根, 阴液耗脱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 阳气衰亡则阴无以化生而枯竭。所以, 亡阴与亡阳有时会同时出现。但其出现的先后和主次不同, 治疗亦应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