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脉管内流动不畅或停滞, 或溢于脉管外凝聚在动物体局部的病理变化。近代许多医书用“血瘀”一词, 是着重指“瘀血”发生和发展的病理机制和过程。在古代医书中有不同的名称, 如积血、蓄血、留血、恶血、死血、衃血、污血、败血等,并指出它可成为疾病继续发展的因素。凡外感寒热疫疠, 内伤饥饱劳逸, 寄生虫、外伤、气虚气逆、久病等, 皆可引起血行失度、血脉不通、血离脉管而瘀血。《司牧安骥集》载有“五十六难泻血伤,气因冷热入于肠, 冷热相冲变作血”,“气衰者, 血也,血者, 血凝经络也”,“气壮者,血洪也, 血洪者, 血离经络也”,“羸马遥行负重伤, 小肠积血注膀胱”,“百脉闭塞心黄起”, “血瘀不通成黑汗”等。
血瘀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变之一, 见于动物内外黄症、结症、损伤、血症、瘟疫、胎产病等。证见痛有定处而拒按, 缺血出血, 肿块硬满, 舌色青紫, 皮肤瘀斑,发热恶寒,脉细涩和瘀血器官的功能障碍等。
近年来,瘀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新的进展,对瘀血证或兼有瘀血过程的常见病和疑难病, 主用或兼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方面的试验研究, 证明瘀血的成因与心、血管的形态和功能, 血液理化性质和组成等的异常有关。例如, 病体呈现青紫舌时,血液红细胞比积增大, 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中国东北地区趴窝病马有瘀血指征,其血液为高浓稠、高粘滞、高聚集, 流动和变形能力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