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形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类经》“藏象”:“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脏象”二字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脏象学说是研究动物体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等的活动规律和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兽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阐明动物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脏象学说的形成 一是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如《司牧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肝,……三斤十二似荷形,左短右长都五叶。”二是对动物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验证。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反证其生理功能。四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如将动物的脏腑区分为阴脏、阳腑,并将其机能活动分为五大系统,而分属于五脏等。《司牧安骥集》“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眼、耳、唇、鼻、舌是名外、肝、肾、肺、脾、心是名内。见其外即知其内,内外相应,认病下药,何忧不痊。”
主要内容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的合称,是胸腹腔内那些充实致密的脏器,具有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功能。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腑的合称,是胸腹腔内那些中空的脏器,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功能。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与六腑这一不同的功能特点,在临证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类证治裁》:“五脏藏精不泻,满而不能实,故以守为补焉。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五脏六腑各有阴阳属性之分。脏为阴,腑为阳。而属阴的五脏,又可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且每一个脏还可再分阴阳,如肾阴、肾阳,肝阴、肝阳等。脏腑与五行相配,还可用以说明脏腑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降以资肾。这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 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煦,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协调关系,能维持脏腑间的生理平衡, 以保证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胞宫等,它们在形态上似腑,而功能上又似脏,故另列为一类。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 与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 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使动物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象学说虽有一定的解剖知识作基础, 但它们主要是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系统。
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认为, 维持机体内环境本身及内、外环境间的平衡, 除受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经络系统的调节外, “脏腑——体液调节系统”可能是与上述三种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第四调节系统。各脏腑一方面通过生成、转化某些体液因子影响其他脏腑; 另一方面又对其他脏腑调节的某些体液因子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