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中兽医外科学
    来源:辈宠网

根据中兽医学理论研究家畜外科病证辨证论治规律的学科。外科病证原因复杂,多为跌打损伤、金刃及枪弹伤、闪挫伤以及六淫之邪、疫毒及虫兽咬伤等致病因素所引起。临证诊断时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将通过望、闻、问、切,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八论证是古代辨证家畜疾病的基本方法。现在多根据八纲辨证,确立防治外科病证的基本原则。外科病证的治疗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强筋壮骨及消、托、补等。外治法较多,如针灸、手术、整复、固定和烧烙等;还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用药法,如贴敷、掺药、点眼、口噙、吹鼻、温熨、熏洗等,可根据临证需要,灵活运用。

中兽医外科技术的出现,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有砭石、石刀、骨针等治疗外科病证的工具出现。到殷商时期,已有青铜刀和青铜针等。同时在甲骨文中出现了阉割术的象形文字。《周礼·天官》记载:“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兽病即广义的内科病;兽疡即广义的外科病。说明公元前11世纪外科已成为独立学科。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家畜去势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见中国民间畜禽阉割术)。公元前7世纪,著名畜牧兽医学家孙阳,用针灸、烧烙治疗马病,削刻蹄甲以修蹄。秦汉时期,出现用中药治疗外科疾病的技术,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桐花主傅猪疮”。“雄黄治恶疮”。三国时代的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麻醉进行剖腹涤汤手术。公元6世纪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有用削蹄和烧烙法治疗“漏蹄”。隋唐时期(581~907年), 中兽医分科逐渐完善,唐·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中内科、外科、针灸、方药均独立成章。外科方面记载有疮、黄、疔、毒,蹄病, 眼病等, 还有针灸、放血、取槽结、外科用药等治疗方法。使中兽医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兽医学的发展, 丰富了中兽医外科学的内容, 如1086年中国北方用醇作麻醉剂进行过马的手术。宋代外科手术在止血、止痛、麻醉方面进展很快, 如1108年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中, 详细记载白及、大蓟、小蓟、三七等外科止血药,对具有镇痛麻醉作用的药物如酒、天南星、半夏、乌头等外科常用药亦有较多描述。到了明代, 中兽医外科学趋于成熟, 《元亨疗马集》中对兽医外科有很多论述。如“疮黄论疔毒论”、“七十二大症”、“点痛论”、“一十六般蹄头痛”等。此外,还单列了手术篇, 如“凿脑”、“开肷”、“取槽结”、“割骨眼”、“取贼”等。清代丰富了兽医外科病证的疗法和论述,此期出版的中兽医古籍中都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兽医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临证实践, 使诊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如通过研究外科病证的发生原因, 提供了预防外科病证的理论依据。改进了挽具等使役工具, 从而减少了外伤病的发生。在治疗技术方面, 改进了传统的治疗方法, 并创造了一些新的疗法。例如肢蹄病的整复、修削和粘合疗法, 骨折的小夹板固定法, 接筋膏的使用,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的使用, 激光技术的应用等, 均提高了治疗效果。外科保定工具和方法等有了改进。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外科手术麻醉机理进行了研究, 针刺麻醉已在动物病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中兽医外科学所研究的是家畜有形可见的病证,包括外伤、腰肢病、皮肤病、疮、黄、疔、毒、眼病、齿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脏象经络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要根据脏象、经络学说探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中药和针灸是治疗外科病证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要深入研究其规律和作用机理, 以指导临证治疗, 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扩大治疗疾病的范围和途径, 把中兽医外科学推向新的阶段。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