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药物经口、鼻投服的方法。又称灌服或灌药。也有将药物拌于饲料内饲喂或溶解于水中喂饮。
常用的灌药器有灌角、灌勺、灌药瓶、投丸器、胃导管等。灌药时应选择宽敞、平坦、光线充足的地方,大家畜宜固定在木柱或保定栏内,畜主站在病畜左侧,兽医站在右侧, 用吊口将马、骡头部吊平, 牛可将头抬起与肩同高,以防误咽入肺或药液漏出。对散剂、冲剂、片剂须事先用水冲或调成粥状, 盛入灌药器, 从一侧口角将药液送入口腔。对不愿吞咽的病畜, 可用手轻拍头部或用灌角插入口中,使舌活动。对于咽肿、喉痛、破伤风或中风口紧的患畜以及带有刺激性的药液,借助胃导管经口或鼻直接投入胃中。药灌完后,待病畜吞咽干净再放下吊绳。猪、羊服用散剂, 也可制成舔剂, 用舔剂板涂在舌的后部或舌根处。
丸剂与胶囊剂的灌服,可用投丸器,送至舌根, 即可咽下。
汤剂与冲剂以温服为多, 冬季可稍温, 夏季宜稍凉,治热证宜冷服,治寒症宜沮服。灌药次数一般每天一次为宜,急症可增加次数,慢性病也可隔日或隔数日,烈性药宜量少次多。灌药时间分草前草后两种,草前灌药适用于急症或脾胃有病,如积滞、脏结、虫积等;草后灌药适用于慢性病或灌服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补养药等, 危急病症,不拘时间随时灌服。灌药前后患畜暂停饲2~4小时,以利药物的消化和吸收。《神农本草经》: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可作灌服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