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须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又称炮炙或修治。炮炙是古代用于烹调食物的方法,以后根据医疗的需要,才用到药材的处理加工。中药炮制最初为两种制药方法, 后被用来作为按照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所进行的多种加工方法的总称。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有制半夏, 《安骥集药方》有治马口疮方胆矾飞、甘草炙的记载。汉代已有炮、炙、熬、酒洗、去汗、去咸、去腥、水渍、汤渍、烧存性等炮制方法的记载。南北朝时期, 雷著《炮炙论》的问世, 中药材加工处理有了专著。1949年以后, 对中药的加工炮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 对70种中药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证明了部分中药的炮制原理、传统制药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1973年出版《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收载了166种中药炮制技术资料。
中药大都是生药, 不能直接服用, 须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 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 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其主要目的为: ①消除或减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刺激性和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易中毒, 需炮制后用。②改变药物性能。有些药物因生熟而作用不同, 炮制后可改变原有功效。如地黄生用性寒而凉血, 制熟后性沮而补血。③增强药物疗效。有些药物经炮制后, 能增强原有效能。如延胡索经醋制后能增强止痛作用。④便于制剂和贮藏。一般饮片、矿物药、动物药材的甲壳、贝壳及某些种子类药物经粉碎处理,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生药,采后经烘焙, 充分干燥, 便于贮藏。⑤清除杂质、腥味和非药用部分, 使药物清洁纯净, 便于服用。常用的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修制 最简单的一种炮制方法, 为多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选取药用部分, 除去异物、杂质,便于加工炮制。①挑选: 取规定药用部位,除去杂质,分离不同的药用部分, 按大小、粗细分开。②筛选: 用筛或箩,以筛去药材中夹杂的泥沙、石屑。③风筛: 按杂质的轻重不同, 借扬簸或风车的风力, 使药材与杂质分离。④刷净: 刷去药材表面附生的绒毛或杂质,如枇杷叶刷去毛。⑤刮除: 用刀刮去药材表面非药用部分的粗皮或附生的杂物。如肉桂去栓皮。⑥碾串: 分石碾和铁船碾两种。大量的用石碾,小量的用铁船碾。铁船碾中又分串、压两种。碾碎外壳、须根, 除去泥块使药物呈碎粒状称串; 需要重压成粉的称压。⑦捣碎:用药臼(捣筒)对某些药物临用时小量粉碎的方法。⑧研锉: 研是将药物置于乳钵中研成极细粉末。如朱砂。锉是用钢锉将药材锉成粉末, 用于角质坚硬难碎的药材。如羚羊角。⑨切片: 药材经净选、泡润、蒸煮软化处理,切成一定规格的薄片、小段、小块或丝。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段长10~15毫米;块8~12毫米的立方块;丝皮类药材丝宽2~3毫米;叶类药材丝宽5~10毫米。切制后的药材通称为生片。将生片加热处理或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后的中药片,称为熟片。
水制 用清水处理药材的一种方法。①洗淘:除花类药材不宜水洗外,一般药材都可以洗。水洗以去泥沙为主。②水漂:将药材浸于清水中,经常换水,反复清洗,以溶解、漂去药材中的盐分、毒性、腥臭味等。如昆布、肉苁蓉。③浸泡:药材放在清水中,使其组织柔润软化,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如龟板、鳖甲。④淋润:用少量清水,反复淋洒药材,趁湿用草包包裹或用湿草包覆盖使药材润软,用于浸泡后药效易走失的药物。如薄荷、香薷。⑤水飞:将药物与水同研制取微细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将药材与水(或药液)共同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清水,收取沉淀,晒干用。用于矿物药, 如水飞炉甘石。
火制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炮制法。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等。
炒 分清炒和拌炒两种。清炒为不加辅料,将药物在锅内炒至一定程度后取出。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①炒黄:将药材生片置锅内用文火短时间加热,炒至表面微黄,内部保持药品原色,能嗅到药材固有气味为度。如炒麦芽。②炒焦:将药物置锅内以较强的火力加热,炒至外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黄色并有焦香气味为度。如焦山楂。③炒炭: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而须存性,喷淋水少许,取出,晾干。如地榆炭。拌炒是加入其他辅料与药物同炒。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土炒、麸炒、米炒等。①土炒:将伏龙肝(灶心土)细粉,置锅内加热炒至松散,加入药材炒至表面显土色,筛去土,取出即可。如土炒白术。②麸炒:先将锅加热,撒入规定量的麸皮,至冒烟时,加入药材炒至表面微黄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如麸炒枳壳。③米炒:将米倒入经水喷湿的锅内,加热使米贴附锅底上,俟冒烟时,倒入药材炒至变色,取出,筛去米粒。如米炒斑蝥。
炙 亦称制。是将药材加入液体辅料拌炒。炙与炒的方法相似,唯炙所用的辅料为液体。如蜜、酒、醋、姜汁等。①酒炙:一般多用黄酒。取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如酒炙黄柏。③醋炙:一般多用米醋。取药材加醋拌匀,待醋被药材吸收后,再入锅微火翻炒至能嗅到药材气味、色微黄时取出,放凉。如醋香附。③盐炙: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取药材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如盐炙小茴香。④姜炙:将生姜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取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凉干。如姜炙黄连。⑤蜜炙:用炼制的蜂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后,加入药材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使蜜炙入药材组织内,至水分去尽,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如蜜炙甘草、黄芪等。⑥油炙:用芝麻油或羊油。将油入锅加热至微沸时,加入药材,炒至药材酥脆变黄为度。如油炙淫羊藿。⑦米泔水炙:用米泔水与药材拌匀,稍闷后,置锅内加热炒至药材表面微黄色为度。如米泔水炙苍术。
煅 用强火烧制药材的一种方法。用木炭、煤或柴草,对药材进行煅烧,方法有:①直火煅:又称明煅。将药材直接投入火中,烧到红透时取出晾凉,碾碎备用。用于矿石、甲壳类药材。②锅煅:将药材放入锅内,加热熔化并发生气泡,待完全干燥时,取出即成。如煅明矾。③煅淬:将直火煅透的药材趁热迅速取出,立即投入醋盆,使其酥脆易碎。必要时可反复煅淬至全部酥脆为止。晾干后,碾成粗末。用于难以碾碎的药材。如自然铜。④焖煅:又称暗煅。将药材放在锅内,上面再覆盖一个稍小的锅,接合处用黄泥或盐泥封固,以文火烘煅,放凉后,取出即得。如血余炭、地黄炭等。
煨 将药材用湿纸或面包裹,置于火旁、烘房中烘烤或放锅内烫炒,埋入火灰内煨烧。如煨诃子。
烫 取沙子(蛤粉、滑石粉)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药材,烫至泡酥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蛤粉、滑石粉),放凉。如沙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滑石粉烫象皮。
水火共制 既用水又用火或同时加入其他辅料的综合性炮制方法。有蒸、煮、燀等。
蒸 取药材,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 置于笼屉或蒸罐中,于锅上加热至蒸透或至规定程度时取出,干燥。如蒸熟地。
煮 将药材置于清水或药液中加热煮沸的方法。将辅料煮至完全吸尽,若毒药类即煮至药材无白心为度,捞出,弃去剩余的汤,干燥。如醋煮芫花、甘遂等。
燀 把药物投入沸水中进行短时间处理的一种方法。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种皮时捞出,放冷水中浸泡,除去种皮,晒干。如燀杏仁。
其他制法 上述四种制法外,还有一些比较繁杂而特殊的炮制方法。
法制 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一种特殊加工方法。用于有毒性、刺激性的药物。如制草乌、制南星等。①草乌的炮制法:生草乌用凉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约经10~15天左右,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为度, 取出, 另用甘草、黑豆汤与泡好的草乌汤共煮, 至草乌内无白心为度, 取出, 除去甘草、黑豆,晾至六成干, 闷润后切片, 晒干即成。②天南星的炮制法: 天南星用水浸泡, 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天南星每50公斤, 加白矾1公斤), 泡一日后, 进行换水, 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时为度。取出, 另用生姜、白矾煎汤、煮沸后, 将泡好的天南星倒入汤中共煮, 至内无白心时为度。取出, 拣去姜片, 晾至六成干, 闷润后切片, 晒干即得。
发酵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利用霉菌使药材发酵生霉的一种方法。
发芽 将谷、麦, 豆类浸湿淋水使其生芽的一种方法。取需要发芽的谷、麦或豆, 水浸6~12小时, 捞入漏水的容器内, 或用蒲包包好, 上盖湿布, 每日淋水数次,夏天淋凉水, 冬天淋温水,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待芽长出0.7厘米左右为度, 取出晒干, 炒后入药。如炒麦芽。
制霜 将含油脂的药材去油研末, 或用某些新鲜瓜果配入药材经风化制成白色细霜。除去治疗上不需要的油脂, 降低药物的剧烈作用, 如巴豆霜; 有的则是取其本性, 以利于临证应用, 如西瓜霜。
中药炮制应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以加深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有关中药炮制理论, 在历代本草中有一些记载, 对炮制的目的和理论做了概括说明, 这些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应进一步探讨其机理, 分析比较, 改进提高, 找出其科学根据, 将为中药炮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 继续做好中药炮制的文献整理, 研究统一的工艺, 制定中药炮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加快中药炮制的机械化、现代化, 是今后中药炮制工作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