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的性质与功能。中药基本理论之一。中药的性能, 也就是中药的药理, 是在长期实践中, 以阴阳、脏腑、经络的理论为指导, 对为数众多药物的各种治病作用加以概括的总结。它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中药治病的作用是扶正祛邪, 调整脏腑功能, 纠正阴阳盛衰。病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别,每味中药的气味不同,功效也就有所差异。如麻黄辛沮主发散风寒, 薄荷辛凉以清散风热, 连翘苦寒善清热解毒, 黄芪甘温专补气和中。这种以药性的偏性, 纠正疾病所呈现的相对应的偏弊, 都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能所决定。《景岳全书》:“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偏也。” 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不同, 药性又有升降浮沉之异。功能表现如发汗、催吐、升阳、止泻、降气、平喘、止呕、止汗、通便、利水等。疾病发生部位有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之分。如肺病咳嗽,用入肺经的药物,肺热用黄芩、浙贝清肺, 肺寒用麻黄、杏仁温肺。多数药物能治疗几个脏腑的病变, 而归入几经。如菊花主入肺经, 兼入肝经, 既主肺经外感风热表证, 又能治肝热目赤肿痛。药性偏性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提出: 夫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后世《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着重阐述了“夫药有寒热沮凉之性, 酸苦辛成甘淡之味, 升降浮沉之能, 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 或味同而气异, 合而言之, 不可混用, 分而言之,各有所能”。《元亨疗马集》把中药性能归纳为:疗心、疗肝明目、温脾和中、疗肺啌喘、腰肾小肠、大肠草结、诸风解表、五劳七伤、导积滞气、疗血和血、杀虫治疥、癖瘟疫气,和药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