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猪蛔虫 (As-caris suum)引起的幼猪寄生虫病。猪蛔虫为大形线虫,雄虫体长15~25cm,雌虫长可达20~40cm,体宽约3~5mm,头端有三片唇。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虫卵呈短椭圆形,壳厚,黄褐色,最外一层为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刚排出时内含一个受精卵。卵在自然界发育;第二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理成熟后对宿主具有感染力,仍留在卵壳内。猪经口感染,在小肠中脱鞘的幼虫,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入肝;此后经右心入肺,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该处发育并蜕化;再后幼虫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部,再沿食道下行,重返小肠,在该处进行最后一次蜕化后发育为成虫。幼虫移行时,常给肝脏造成一定损伤,见有云雾样白斑;严重时有肺炎症状,咳嗽,有渗出物和出血;重感染时,小肠有大量虫体,聚集成团,消化障碍,生长阻滞,偶有神经症状。嗜伊红白细胞增多,有过敏症状。应用粪便检查法从可疑病猪粪便中检出大量虫卵可以确诊; 驱虫药有敌百虫、噻苯唑、丙硫咪唑、磷酸左旋咪唑和伊维菌素等。预防的重要环节是驱虫和粪便处理。老猪场常因地面污染严重而难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