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场布局要兼顾隔离防疫和提高生产效率。
(一)羊舍布置
羊舍应布置在生产区的中心位置,排列平行、整齐,如不超过4栋,呈一行排列,需要饲料多的羊舍集中在中央。超过4栋的要呈两行排列,两行羊舍端墙之间应有15米的间隔。这样的布局既可保证最短的运输、供水、输电距离,也可保证一致的采光,并有利于通风。
前后羊舍距离应考虑防疫、采光与通风的要求。前后两栋羊舍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米。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20°~50°之间,太阳高度角冬季小、夏季大,羊舍朝向在全国范围内均以南向(即羊舍长轴与纬度平行)为好。这样的排列,冬季有利于太阳光照入舍内,提高舍温;夏季阳光照不到舍内,可避免舍内温度升高。由于地区、地势的差异,结合考虑当地地形、主风向及其他条件,羊舍朝向可因地制宜向东或向西作15°的偏转。南方夏季炎热,以适当向东偏转为好。羊舍的布局次序应是先种羊,后依次为母羊、羔羊、育肥羊。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应尽量做到紧凑地配置建筑物,以保证最短的运输、供电和供水线路,便于机械化操作。集约化羊场生产过程的机械化饲养系统包括饲料加工、调制、分发三部分,这三部分应按流水作业线布置。供水系统包括提水、送水、自动饮水等;除粪、排水系统,包括由舍内清除粪尿、由粪沟中清除粪尿。要求有关建筑物适当集中配置,使相关生产环节保持最紧凑的联系。
(二)饲草加工与储存类建筑物布局
因为与外界联系较多,通常设在管理区的一侧。加工调制间靠近需要饲料多的羊舍;饲料储存间一侧紧贴生产区围墙,门开在围墙处。这样的布置可避免运送饲料的车辆进入生产区,以保证生产安全。干草垛与垫草堆要设在羊舍的下风向,并保持不小于60米的防火间隔。垛草台及草棚是专供堆垛干草、秸秆或袋装成品饲草的台子及棚舍。垛草台高应在60~70厘米,表面摆放木棍或石块,以便隔潮。有条件的羊场应修建草棚,地面为水泥结构,并设有隔水层,草棚的门应设计得宽些,门扇朝外,以便开门和运草车辆的出入。
(三)晒场
晒场应设在草棚、精料库之前,供晾晒草料之用,也可用于拌饲料。为避免压坏,在经常过车的地方应当修建专用的车道。
(四)饲料池
饲料池是进行青绿饲料、秸秆等饲料青储、储存或加工处理所需的各种池子,每种池子的大小、容量、样式应根据每次总的需要储存或处理的各种饲料的数量而定。其具体设计应以方便饲料储存、取用为原则。
(五)羊产品的储存及初加工建筑物布局
该建筑物宜设在靠近生产羊群的一侧,紧贴生产区围墙,将运出的门直接开在围墙上,以避免运输工具进入生产区内。畜产品加工厂不得设在生产区内。
(六)粪场
粪场应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地势低洼处,与住宅保持200米远,与羊舍间应有100米的卫生间隔,并应便于粪肥运往农田。最好有围墙隔离,并远离水源,以防污染。定期将羊舍内的粪便清除,运往粪场堆放,利用微生物发酵腐熟,作为肥料出售或肥田,也可利用羊粪生产有机复合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