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年生黑麦草
多年生黑麦草(宿根黑麦草、英格兰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短寿命多年生牧草。一般寿命3~4年,须根稠密,主要分布于15厘米表土层中,具细短根茎。分蘖众多,疏丛型,丛生,单株栽培情况下分蘖数可达250~300个或更多。茎秆细,直立,高80~100厘米。叶狭长,长5~12厘米,宽2~4毫米,深绿色,展开前折叠在叶鞘中;叶耳小;叶舌小而钝。穗状花序。颖果扁平。种子千粒重1.5~2克。原产于欧洲,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在湖北、江苏、四川、云南等地生长良好,在北方地区越冬不良。
1.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黑麦草喜温凉湿润气候,生长温度为20~25℃。其特点是生长发育速度快,产草量高,适宜在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生长。光照强、日照短、温度较低对分蘖有利,温度过高则停止分蘖或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耐高温,不耐严寒。遇35℃以上的高温生长受阻,甚至枯死,遇-15℃以下低温越冬不稳,或不能越冬。要求夏季凉爽、冬无严寒。在年降水量500~1 500毫米的地方都可种植,最宜900~1 000毫米的降水条件。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10℃时亦能较好生长。性喜肥,适宜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黏土上种植,亦可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宜的pH值为6~7。
2.栽培管理技术 多年生黑麦草在冬季寒冷地区只能春播,春季干旱地区也可夏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春、秋季均可播种。多年生黑麦草早期生长较其他多年生牧草快,秋播后如天气温暖湿润,在初冬和早春即可生产相当量鲜草。播种翌年达最盛时期,杂草亦难侵入。播种方法,条播、撒播均可,行距15~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量每亩1~1.5千克,晚播或青刈利用时适当增加播种量,也可撒播。南方雨水较多地区应开好排水沟。根据利用目的不同,可单播,也可混播,常与短期生长的豆科牧草如红三叶、紫云英等混播。多年生黑麦草与寿命长的牧草混播时,其植株不应超过总株数的25%,因其侵占性强,会使其他多年生牧草受排挤而减少。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发育快,需肥较多,播前结合整地,每亩应施1 500千克有机肥,30千克过磷酸钙作基肥,刈割后及时施速效氮肥,每次刈割后每亩追施氮肥10~20千克。在北方旱作区,生长期间应注意浇水。
3.饲用价值 多年生黑麦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牧草,营养丰富。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7%、粗脂肪3.2%、粗纤维24.8%、无氮浸出物42.6%、粗灰分12.4%,其中钙0.79%、磷0.25%。多年生黑麦草茎叶繁茂,幼嫩多汁,各种家畜均喜食。多年生黑麦草生长速度较其他多年生牧草为快。长江中下游地区9月底播种者,越冬前株高已可达15~20厘米,有8~10个分蘖。翌年春季3月底株高30厘米以上,4月下旬抽穗,6月上旬结实成熟。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每年可刈割3~4次,每亩产青草3 000~4 000千克。适于青饲、调制干草,青饲宜在抽穗前或抽穗期刈割,调制干草可延迟至盛花期。一般在暖温带2次刈割应间隔3~4周。刈割留茬高度5~10厘米。多年生黑麦草因产草量高、草质优良,是我国北方温暖湿润地区及南方诸省的主要优良禾草。
(二)多花黑麦草
多花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致密,分蘖较少,直立,茎秆粗壮,圆形,丛生型,茎高50~120厘米。叶片宽大,叶片长10~30厘米,宽0.7~1厘米。色较淡,幼叶展开前卷曲;叶耳大,叶舌膜状,长约1毫米;叶鞘开裂,与节间等长或较节间为短,位于基部叶鞘红褐色。穗长17~30厘米,每穗小穗数可多至38个,每小穗有小花10~20朵,多花黑麦草之名即由此而来。种子为颖果,外稃披针形,背圆,顶端有6~8毫米微有锯齿的芒,内稃与外稃等长。平均千粒重2.2克。原产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小亚细亚,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农区有大面积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多花黑麦草是一种喜温牧草,抗寒力不强,不耐晚霜,抗旱能力较差,不耐热,耐湿和耐盐碱能力较强的牧草。适合在我国长江流域诸省及北方较温暖多雨地区种植,亦能在亚热带地区生长。喜肥沃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在肥沃、湿润而土层深厚的地方生长极为茂盛,鲜草产量很高。多花黑麦草寿命较短,通常为一、二年生。播后翌年抽穗结实后则大多数植株自行死亡,但在水土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亦可成为短期多年生牧草。在温带牧草中,多花黑麦草为生长最为迅速的禾本科牧草,冬季如气候温和亦能生长,在初冬或早春即可供应鲜草。在海拔较高、夏季凉爽的地区,如果管理得当可生长2~3年。
2.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播种。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 5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多花黑麦草生长快,产量高,较适于单播。播种时间春、秋季皆可,但以秋播为主。长江以南各地适于秋播,以便冬季和翌年春季提供鲜草。可撒播,亦可条播,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2~3厘米,每亩播种量1~1.5千克。也可与水稻轮作,秋季水稻收获前15~20天撒播多花黑麦草,或在水稻收获后立即整地播种。多花黑麦草生长迅速,产量高,较宜单播,亦可与红三叶、白三叶、毛苕子、紫云英等混种。棉区每亩可用多花黑麦草0.55千克与毛苕子2~2.5千克或箭笞豌豆3~4千克混合,在秋季结合棉田中耕松土时套入。水稻区则可用多花黑麦草1千克与紫云英3千克套播于水稻田。在3年以上的牧草地上宜少用多花黑麦草,以免前期阻碍生长较缓慢的多年生牧草,后期死亡后留下隙地,给杂草以侵入的机会。
(2)管理。多花黑麦草喜氮肥,较多年生黑麦草施氮效果更显著,但应注意不可过量施氮肥。每次刈割后每亩追施速效氮肥10~20千克。多花黑麦草生长迅速,产量高,秋播翌年可收割3~5次,每亩产量4 000~5 000千克,在良好水肥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10 000千克/亩。但多花黑麦草产草主要集中在春季,在南京秋播时翌年春季的鲜草产量可占总产草量的85%。
3.营养价值 多花黑麦草营养价值高,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3.7%、粗脂肪3.8%、粗纤维21.3%、无氮浸出物46.4%、粗灰分14.8%。多花黑麦草草质好,柔嫩多汁,适口性良好,各种家畜均喜食,适宜青饲、调制干草或青贮。适宜刈割时期:青饲为孕穗期或抽穗期,调制干草或青贮为盛花期。
(三)老芒麦
老芒麦(西伯利亚披碱草、垂穗大麦草)为多年生疏丛型禾草。须根密集发达,入土深。茎秆直立或基部稍倾斜,株高70~150厘米,具3~6节。分蘖能力强,分蘖节位于表土层3~4厘米处,春播当年可达5~11个。叶片狭长条形,长10~20厘米,宽5~10毫米,粗糙扁平,无叶耳,叶舌短而膜质,上部叶鞘短于节间,下部叶鞘长于节间。穗状花序疏松而弯曲下垂,长12~30厘米,每节2小穗,每穗4~5朵小花。颖果长椭圆形,易脱落。千粒重3.5~4.9克。我国老芒麦野生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四川等地,是草甸草原和草甸群落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吉林省开始驯化,目前已成为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栽培牧草。
1.生物学特性 老芒麦耐寒性很强,能耐-40℃低温,可在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安全越冬。从返青至种子成熟,需≥10℃有效积温700~800℃。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的地区可旱作栽培,但干旱地区种植需有灌溉条件。老芒麦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瘠薄、弱酸、微碱或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均生长良好,也能在轻微盐渍化土壤中生长。老芒麦春播当年可抽穗、开花,甚至结实,从返青至种子成熟需120~140天。播种当年以营养枝占优势,几乎占总枝条数的3/4;第二年后以生殖枝占绝对优势,达2/3。
2.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播前深翻土地(如春播,应在前一年夏秋季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1.5吨厩肥和15千克碳酸氢铵。播前耙耱,使地面平整。
(2)播种。老芒麦种子具长芒,播前应去芒。春、夏、秋季播种均可。有灌溉条件或春墒较好的地方,可春播;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方,以夏、秋季播种为宜;在生长季短的地方,可采用秋末冬初寄籽播种。播种时应加大播种机的排种齿轮间隙或去掉输种管,时刻注意种子流动,防止堵塞,以保证播种质量。春播应防止春旱和一年生杂草的危害;秋播则应在初霜前30~40天播种,过晚则苗期时间短,养分储备不足,易造成越冬死亡。宜条播,行距20~30厘米,收草者播量1.5~2千克/亩,收种用1.0~1.5千克/亩,覆土2~3厘米。
老芒麦为短期多年生牧草,适于在粮草轮作和短期饲料轮作中应用,利用年限2~3年。后作宜种植豆科牧草或一年生豆类作物,也可与山野豌豆、沙打旺、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
(3)收获。老芒麦属上繁草,适于刈割利用,宜抽穗至始花期进行。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刈割1次;水肥良好地区,每年可刈割2次,年产干草200~400千克/亩。老芒麦种子极易脱落,采种宜在穗状花序下部种子成熟时及时进行,可产种子50~150千克/亩。
3.饲用价值 老芒麦草质柔软,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均喜食,是披碱草属中饲用价值最高的一种牧草。老芒麦叶量丰富,一般占鲜草总产量的40%~50%,再生草中达60%~80%。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如粗蛋白质,孕穗期11.19%,抽穗期13.90%,开花期10.63%,成熟期9.06%),消化率较高,夏、秋季节对幼畜发育、母畜产仔和牲畜增膘都有良好的效果。叶片分布均匀,调制的干草各类家畜都喜食,特别是冬、春季节,幼畜、母畜最喜食。牧草返青早,枯黄迟,绿草期较一般牧草长30天左右,从而提早和延迟了青草期,对各类牲畜的饲养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其营养成分含量丰富。
(四)羊草
羊草(碱草)为禾本科赖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有发达的地下横走长根茎,长达1~1.5米,其节长8~10厘米,形成纵横交错的根网,主要分布在20厘米以上的土层中。茎秆直立,单生或疏丛状,株高60~90厘米。叶鞘紧包茎,通常长于节间,光滑,有叶耳,叶舌截平,纸质;基部叶鞘残留呈纤维状。叶片长7~14厘米,宽3~5毫米;宽叶型种叶宽可达1厘米,质地较厚而硬,上面及边缘粗糙,下面光滑或有毛。穗状花序;颖果长椭圆形,褐色,长5~7毫米。种子细小,千粒重2克左右。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山西、新疆、甘肃等地都有栽培。
1.生物学特性 羊草抗寒、抗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适应范围很广。多生于开阔平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滩及盐碱低地。在冬季-40.5℃的低温下可安全越冬、年降水量25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羊草喜湿润的沙壤质栗钙土和黑钙土,在pH值5.5~9.4时皆可生长,最适pH值为6~8。在排水不良的草甸土或盐化土、碱化土中亦生长良好。由于根部发达,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料,所以特别抗旱和耐沙,是风沙干旱区很有发展前途的牧草。但不耐水淹,长期积水会导致其大量死亡。羊草在湿润年份,茎叶茂盛常不抽穗;干旱年份,草高叶茂,能抽穗结实。羊草根茎发达,根茎上具有潜伏芽,有很强的无性更新能力。早春返青早,生长速度快,秋季休眠晚,青草利用时间长。生育期可达150天左右。生长年限长达10~20年。
羊草播种后10~15天出苗,苗期生长缓慢,竞争力弱,易受草害。东北的中部和北部,羊草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返青,4月中旬展叶,4月下旬分蘖拔节,6月上旬抽穗,6月中下旬开花,开花期长达50~60天。7月上中旬达乳熟期,7月中下旬达成熟期。
2.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播种。羊草对土地要求不严,除低洼内涝地外均可种植,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多有机质的肥沃耕地种植最佳。过牧退化草原和退耕还牧地也适合种羊草。羊草还适合在盐碱地种植,但必须注意暗碱和地面碱化的程度。碱性过大的碱斑地,非经改良不能播种。
可分为春播或夏播。杂草较少,整地质量良好的地可进行春播。春旱区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抢墒播种;非春旱区在4月中下旬播种。在杂草较多的地块播种前要除草,在5月下旬或7月上旬播种。北方夏播以在出苗后,能保证有80~90天的生育期播种为宜。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推迟到7月20日以后播种的羊草,虽然出苗率较高,但越冬前仅有2~3片真叶,根40~50条,基本未产生根茎,越冬后死苗率达80%以上。在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夏播羊草一般不要迟于7月中旬。
羊草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羊草种子出苗率低,小苗细弱,易受草害,用种子繁殖,播前必须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播期以夏季为主。每亩播种量3~4千克,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2~4厘米,播后镇压。羊草种子空秕粒多,播前应清选,以提高发芽率。羊草种子发芽率较低又易伤苗,所以要正确掌握播种量。根据羊草种子成熟情况和实际发芽率,播种量以2.5~3千克/亩为宜。整地质量较差,毒草较多,种子品质不良时,可增至3.5~4千克/亩。无性繁殖,可牧羊草的根茎切成小段,一般长5~10厘米,有2~3个节,按一定行距埋入整好的地中,栽后灌水或在雨季栽植,成活率高。种子出苗期长,幼苗生长慢,易受干旱及杂草危害,应注意加强管理,适时灌水、除草、追肥。羊草宜与紫花苜蓿、沙打旺、野豌豆等豆科牧草混播。混播时因羊草根茎发达,竞争力强,非根蘖性豆科牧草往往处于劣势,经3~4年即自行消失。为此,应适当增加豆科牧草的播种量,以每亩羊草2~2.5千克,紫花苜蓿或沙打旺2.5~3千克为宜。
羊草利用年限长,产量高,需肥多,必须施足基肥和及时追肥,羊草需氮肥多,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都要以氮肥为主,适当搭配磷肥和钾肥。每亩施半腐熟的堆肥、厩肥2.5~2.7吨,翻地前均匀撒入。土壤贫瘠的沙质地和碱性较大的盐碱地,多施一些有机肥料,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还能缓冲土壤的酸碱性,对羊草生长尤为有利。
羊草无论单种还是混种,多条播,行距30厘米。羊草种子轻而长,流种不畅,所以播种前要把播种机的播种舌和开沟器的种管拿掉,作业中经常疏通排种管,以防堵塞。与豆科牧草混播又以隔行混播为好。覆土2~3厘米。播种后镇压1~2次。渠埔坡面或冲刷沟壁播种时,要横向开沟条播,或刨穴点种。也可将种子均匀撒落地面,用齿耙盖籽覆土。
(2)田间管理。羊草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被杂草抑制。因此,必须及时消灭杂草。等羊草长出2~3片真叶时中耕可消灭杂草90%以上。生育后期还要割除高大杂草,以免受草害,可获得草层厚密、产草量高的效果。单播的羊草草地,也可用2,4-D类除草剂灭草。在杂草苗高8~12厘米时,喷洒0.5%的2,4-D钠盐,可全部杀死菊科、黎科、蓼科等各种阔叶杂草。
(3)收获。羊草为刈牧兼用型牧草,栽培的羊草主要用于调制干草,以孕穗期至始花期刈割为宜。其特点是营养枝比例大,抽穗期调制干草颜色深绿,气味芳香,是各种牲畜的上等青干草。旱作人工羊草草地,每亩产干草150~300千克,灌溉地达400千克以上。再生性良好,水肥条件好时每年刈割2次。
3.饲喂价值 羊草茎秆细嫩,叶量丰富,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营养价值高(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结实期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8.53%、16.17%、13.35%和14.53%;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68%、2.76%、2.58%和2.53%;矿物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每千克干物质中含胡萝卜素49.5~85.87毫克)。羊草草地可放牧、青饲和青贮,但主要供调制干草用。用羊草调制的干草,颜色浓绿,气味芳香,是上等优质饲草,现为我国唯一作为商品出口的禾本科牧草。绿色的羊草草粉拌湿加入米糠或制成颗粒料,饲喂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苏丹草
苏丹草(野高粱)为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牧草。须根系,根系发达,入土深达2米以上,60%~70%的根分布在耕作层,水平分布75厘米,近地面茎节常产生具有吸收能力的不定根。株高2~3米,茎粗0.8~2厘米,分蘖能力强,分蘖多达20~100个。叶片宽大,条形,长45~60厘米,宽4~4.5厘米,每茎长有7~8枚叶片,表面光滑,边缘稍粗糙,主脉较明显,上面白色,背面绿色。无叶耳,叶舌膜质。圆锥花序松散,长15~80厘米,花序类型因品种不同分为周散型、紧密型和侧垂型3种。颖果扁平,倒卵形,紧密着生于颖内。种子千粒重10~15克。原产于北非苏丹高原地区,我国现已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一年生禾草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1.生物学特性 苏丹草喜温暖,不耐寒,种子发芽最低温度8℃,最适温度为20~25℃;幼苗遇低于3℃的温度即受冻害或完全冻死;成株在低于12℃时生长变慢。根系强大,入土很深,能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和营养。抗旱能力极强,在降雨量仅250毫米地区种植仍可获得较高产量。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不宜种植在沼泽土和流沙地上。对水肥反应良好。要获高产,必须施肥灌水。对其后作,也要多施肥料保证丰产。苏丹草宜在晚霜后播种。生育期100~120天。进入分蘖期后的整个生育过程中能不断分蘖,而且从分蘖开始,生长速度加快,一昼夜生长5~10厘米。这期间施肥灌水可获高产。
苏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耐酸碱能力较强,只要排水良好,在沙壤土、重黏土、弱酸性和轻度盐渍土中均可种植,而以肥沃的黑钙土、暗栗钙土中生长最好。因其吸肥能力强,在过于瘠薄的土壤中生长不良。
适宜条件下,播后7~8天齐苗。苗期根生长快而茎叶生长慢,当根系入土50厘米时,地上株高才20厘米左右。约1个月出现5片叶片时,开始分蘖,而且整个生育期间能不断形成分蘖,最多时高达100个以上。此后茎叶旺盛生长。80~90天后开始开花,开花顺序是由圆锥花序顶端向下延伸,每个花序的开花期平均7~8天。其小花开放多在清晨和温暖的夜间进行,要求最适气温20℃,空气相对湿度80%~90%。由于分蘖多,整个植株开花延续很长时间,有时直至霜降为止。
苏丹草为异花授粉植物,种子成熟极不一致,往往同一圆锥花序的下面小花还在开放,而最上部的小穗已处于乳熟期。苏丹草为短日照作物,生育期100~120天,要求积温2 200~3 000℃。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4月底播种,5月初齐苗,6月上旬分蘖,6月末拔节,7月中下旬开始抽穗和开花,9月大部分种子才成熟。
2.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播种。选取粒大、饱满的种子,并在播前进行晒种,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在北方寒冷地区,为确保种子成熟,可采用催芽播种技术,即在播前1周,用温水处理种子6~12小时,后在20~30℃的地方积成堆,盖上塑料布,保持湿润,直到半数以上种子微露嫩芽时播种。
苏丹草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消耗量很大,是多种作物的不良前作,尤忌连作,故收获后要休闲或种植一年生豆科牧草。玉米、麦类和豆类作物都是其良好的前作,但以多年生豆科牧草或混播牧草为最好。生产中,苏丹草可与秣食豆、豌豆和毛苕子等一年生豆科植物混种。苏丹草喜肥喜水,播种前应进行秋深翻,播前结合耕翻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 500千克。在干旱地区或盐碱地带,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防止盐渍化,也可进行深松或不翻动土层的重耙灭茬,翌年早春及时耙耱或直接开沟于春末播种。以春播为主,当表土温度稳定在10℃(2~12℃)时即可播种,北方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多采用条播,干旱地区宜宽行条播,行距45~50厘米,每亩播量1.5千克;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可行窄行条播,行距30厘米左右,每亩播量1.5~2千克。播种深度4~6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以利出苗。另外,混播可提高草的品质和产量,每亩播种量为1.5千克苏丹草及1.5~3千克豆类种子。
也可分期播种,每隔20~25天播1次,以延长青饲料的利用时间。
(2)田间管理。苗期注意中耕除草,干旱时适当灌溉。刈割后每亩追施氮肥10千克左右,以提高再生草产量。苏丹草苗期生长慢,不耐杂草,需在苗高20厘米时开始中耕除草,封垄后则不怕杂草抑制,可视土壤板结情况再中耕1次。苏丹草根系强大,需肥量大,尤其是氮、磷肥,必须进行追肥。在分蘖、拔节及每次刈割后施肥灌溉,一般每次施7.5~10千克/亩硝酸铵或硫酸铵,附加10~15千克/亩过磷酸钙。
(3)收获。青饲苏丹草最好的利用时期是孕穗初期,这时,其营养价值、利用率和适口性都高。若与豆科作物混播,则应在豆科草现蕾时刈割,刈割过晚,豆科草失去再生能力,往往第二茬只留下苏丹草。调制干草以抽穗期为最佳,过迟会降低适口性。青贮用则可推迟至乳熟期。在北方生长季较短的地区,首次刈割不宜过晚,否则第二茬草的产量低。苏丹草株高茎细,再生性强,产量高,适于调制干草。苏丹草再生能力较强,每年可刈割2~3次,每亩产鲜草3 000~5 000千克。华中地区每亩产良鲜草可达1万千克,每亩产粗蛋白质约300千克。
3.饲用价值 苏丹草茎叶产量高,含糖丰富,尤其是与高粱的杂交种,最适于调制青贮饲料。在旱作区栽培,其价值超过玉米青贮饲料。苏丹草营养丰富,且消化率高。营养期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较高,抽穗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3.3%),粗蛋白质中各类氨基酸含量也很丰富。另外,苏丹草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苏丹草作为夏季利用的青饲料最有价值。此时,一般牧草生长停滞,青饲料供应不足,而苏丹草正值快速生长期,鲜草产量高。苏丹草适宜青饲、调制干草,也可青贮或放牧。苏丹草苗期含有氢氰酸,放牧或饲喂易引起家畜中毒,应在株高50~60厘米时放牧,或刈割后稍加晾晒再饲喂。
(六)燕麦
燕麦(铃铛麦)为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重要的谷类作物。我国种植的燕麦有2种,一种为裸燕麦,又名莜麦,以食粮为主,其秸秆作饲料;另一种为燕麦,主要用作饲草饲料。疏丛型,须根系,入土1米左右,主要根系集中在10~30厘米耕层。丛生,茎秆直立,圆形中空,高100厘米左右。分蘖较多,节部一侧着生有腋芽。叶片宽而平展,长15~40厘米,宽0.6~1.2厘米。无叶耳,叶舌膜质,先端微齿裂。圆锥花序开散,穗轴直立或下垂,由4~6节组成,下部各节分枝较多。小穗着生于分枝顶端,每小穗有小花2~3朵,稃片宽大,斜长卵形,膜质。颖果纺锤形,外稃具短芒或无芒,千粒重25~45克。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高寒地区,是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等各大牧区的主要饲料作物。
1.生物学特性 燕麦喜冷凉湿润气候,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4℃,最适温度15~25℃。不耐高温,遇36℃以上持续高温开花结实受阻。其幼苗能耐2~4℃的低温,成株期遇-4~-3℃霜冻尚能缓慢生长,低于-6~-5℃则受冻害。燕麦耐碱能力较差,抗旱性弱,是需水量较多的饲料作物。燕麦需水较多,适宜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的地区种植。干旱缺水,天气酷热,是限制其生产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一般苗期需水较少,分蘖至孕穗逐渐增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结实后期应当干燥。
燕麦为长日照作物,延长光照则生育期缩短。一般春燕麦生长期较短,为75~125天;冬燕麦较长,在250天以上。但较大麦耐阴,可与豆科牧草混播。燕麦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黏重潮湿的低洼地上表现良好,但以富含腐殖质的黏壤土最为适宜,不宜种在干燥的沙土上。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8。
2.栽培管理技术 燕麦根系发达,生长快,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整地精细。深耕前施足基肥是重要的技术措施,一般深耕20厘米左右,每亩施厩肥2 000~2 500千克。冬燕麦要求在前作收获后耕翻,翻后及时耙耱镇压。
燕麦品种很多,品种间生育期差异大,一般为90~140天。燕麦以春播为主,播期较长,通常从4月上旬一直可延续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冬燕麦通常在10月上中旬秋播。收获种子或籽实者宜4月播种,收获饲草者宜在5月播种。温暖地区可以在夏作收获后复种。燕麦可以单播,也可与豌豆、毛笤子等豆科作物混播,一般燕麦占2/3~3/4。播种量根据水肥条件和利用目的而定,每亩播种量一般为10~12千克。播种方式以条播为主,也可撒播,收籽燕麦条播行距15~30厘米,青刈燕麦15厘米,覆土深度4~5厘米。燕麦多用作轮作倒茬,但忌连作。苗期及时防除杂草,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生长过程中视降雨多少和土壤湿度大小及时灌水并追施氮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燕麦出苗后,应在分蘖前后中耕除草1次。由于生长发育快,应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及时追肥和灌水。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主要是磷、钾肥。
青刈燕麦可根据饲养需要于拔节期至开花期陆续刈割,燕麦再生力较强,分2次刈割能为畜禽均衡供应青饲料,第一茬于株高40~50厘米时刈割,留茬5~6厘米;隔30天左右齐地刈割第二茬,一般每亩产鲜草1 500~2 000千克。调制干草和青贮用的燕麦一般在抽穗期至完熟期收获,宜与豆科牧草混播。
3.饲用价值 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饲用作物,其籽实、秸秆营养丰富。燕麦籽实是很好的精饲料,富含蛋白质,一般含量为12%~18%,高者达21%以上。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含量为3.9%~4.5%,比大麦和小麦高2倍以上。秸秆质地比较柔软,饲用价值高于稻、麦、谷等秸秆,适口性较好,燕麦青饲、晒制干草、青贮均可。以收获籽实为目的时应在穗上部的籽粒达到完熟、下部的籽粒蜡熟时收获。一般每亩产籽实150~200千克,秸秆200~250千克。青刈燕麦茎秆柔软,叶片肥厚,细嫩多汁,适口性好,蛋白质可消化率高,营养丰富,可鲜喂,亦可调制青贮料或干草。青刈燕麦可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刈割,可以刈割2次,第一次刈割留茬高度5厘米左右,一般每亩产鲜草1 500~2 000千克。晒制干草或青贮时宜在乳熟期至蜡熟期刈割。
(七)墨西哥玉米
墨西哥玉米(大刍草、墨西哥饲用玉米)为禾本科类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秆粗壮,直径1.5~2厘米,直立,丛生,高约3米。叶片披针形,叶面光滑,中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顶生,圆锥花序,多分枝;雌花为穗状花序,雌穗多而小,从距地面5~8节的叶腋中生出,每节有雌穗1个,每株有7个左右,每穗有4~8节,每小穗有1小花,授粉后发育成为颖果,4~8个颖果成串珠状排列。种子椭圆形,成熟时褐色,颖果坚硬,千粒重75~80克。原产于墨西哥和加勒比群岛及阿根廷,我国于1979年从日本引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都适宜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墨西哥玉米喜温、喜湿、耐肥。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26℃。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耐热,能耐受40℃的持续高温。不耐低湿霜冻,气温降至l0℃以下生长停滞,0℃时死亡。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的地区可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于pH值5.5~8的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不耐涝,被淹数日即可引起死亡。
2.栽培技术 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2 000千克作基肥。春季时期早播。条播行距50厘米,播种量每亩0.5千克。穴播,穴距50厘米×50厘米,每穴播种子2~3粒,播深2厘米,苗期生长缓慢,注意中耕除草,分蘖期至拔节期生长加快,每亩追施氮肥5~10千克,株高达1.5米时即可刈割,留茬高10厘米,刈割后施速效氮肥,以促进再生草生长。每亩产鲜草1万千克。从墨西哥引进的最新牧草品种,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西、广东等地多点试种表明,每亩最高产量可达3.5万千克。
3.饲用价值 墨西哥玉米开花期饲草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9.5%、粗脂肪2.6%、粗纤维27.3%、无氮浸出物51.6%、粗灰分9%。茎叶脆嫩多汁、味甜,适口性好,家畜较为喜食。适宜青饲、青贮,也可调制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