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病毒寄生广泛,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易变异,有多种毒型,各型免疫原性不同。一旦发病,常呈大流行性,不易控制和消灭。国际兽疫局列为国际法定传染病。
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侵害许多种动物,主要危害偶蹄兽。家畜中黄牛最易感;其次是水牛、牦牛和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和象等。野生偶蹄兽也发病。幼畜较成畜易感。人可以感染。
病畜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症状出现前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病牛排出病毒量以舌面水疱皮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气体。病猪则以破溃蹄皮排毒最多。屠宰后未经消毒的肉品、内脏、血液、皮毛、屠宰用废水以及污染的饲料、用具和环境,包括受感染的人都可带毒和散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过去认为主要经消化道及受损伤的粘膜、皮肤传染。近年来证明通过污染的空气(气源性传播)经呼吸道更易传染。病毒可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活的媒介,将附有的病毒病料带到很远的地方引起新的疫点。或从污染的第一媒介物传至第二、第三媒介物,扩大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媒介疫病。
口蹄疫的发生,流行速度, 在不同地区可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 在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 夏季平息。在农区表现不明显。猪口蹄疫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大群饲养的猪无明显季节性。在半农半牧区或山区半山区, 还可表现为常在性疫源地的形式。口蹄疫的爆发流行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机体后, 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增殖, 引起浆液性渗出, 形成原发性水疱(第一期水疱); 1~3天后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 并在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的表层组织增殖,形成继发性水疱(第二期水疱); 随着水疱增大、融合破裂后,体温恢复正常, 血液中的病毒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病畜即进入恢复期。但少数病例, 特别是吃奶的幼畜血液感染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危害心肌,致使心脏变性或坏死,出现灰白色或浅灰色的斑点条纹,多以急性心肌炎而死亡。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可见皮肤或粘膜的棘细胞肿大, 渗出液增加以致溶解, 间桥明显。病毒繁殖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内的淋巴管炎, 淋巴淤滞, 发生淋巴栓, 以致淋巴液向淋巴管外渗出, 大量蓄积而形成小水疱, 小水疱联合而成肉眼可见的大水疱。
症状 自然感染的牛潜伏期为2~5天, 最长可达21天。病初体温升高, 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 产乳量突然下降。几小时后, 口腔(舌、唇、颊和齿龈部)粘膜上出现水疱, 同时或稍后在趾间、蹄冠及球部、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水疱。口腔出现水疱的同时,两唇发出特征性咂咀声, 口角流涎增多, 咀嚼困难, 跛行不愿站立。2~3天后水疱破裂,暴露出红色糜烂区,体温下降, 全身状况逐渐好转。成年牛感染本病比较温和, 病死率不高,母牛可致流产。乳犊牛感染后,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突然死亡,病死率高。绵羊和山羊除流涎不显著外,其他与牛相似。
猪口蹄疫潜伏期1~2天, 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 病初体温升高, 口腔粘膜有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发红, 敏感, 不久形成米粒至蚕豆大水疱, 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糜烂, 一周左右痊愈。鼻镜、乳房也有烂斑 (尤以哺乳母猪乳头病灶常见)。哺乳仔猪常显急性胃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乳房和乳头的水疱和糜烂外, 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圆形烂斑和溃疡, 并覆盖黑棕色痂块, 真胃和肠粘膜严重出血。心包膜有弥散性和点状出血, 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 又称“虎斑心”, 心脏松软, 黄褐色似煮肉样。
诊断 根据病的急性经过, 呈流行性传播, 主要侵害偶蹄兽, 一般取良性转归, 以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做血清学检查鉴定毒型。
牛口蹄疫应与牛瘟、恶性卡他热和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相区别。猪口蹄疫与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疹和水疱性口炎的鉴别, 须根据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来加以区别。
防制 在未被污染的地区,首先要防止从污染地区传入本病, 禁止或限制从污染地区输入动物、畜产品。对输入品进行严格检疫。污染地区对患畜和可疑感染的动物,应一律扑杀、深埋或焚毁。怀疑受污染的乳汁、粪便、饲料、畜舍、运输工具等, 应进行彻底的严格消毒, 严格限制人、家畜的流动, 消灭传染源, 防止蔓延。疫区及其邻接地区可使用疫苗接种。
家畜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天可以自愈。为促进病畜早日痊愈, 缩短病程, 特别是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 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 精心饲养, 加强护理,及时对病畜进行治疗。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冲洗,糜烂面上涂碘酊甘油或撒布冰硼散。蹄部可用3%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 绷带包扎。
国际兽疫局规定, 在未实行强制性措施预防接种的国家, 至少三年不出现口蹄疫; 在执行有监督措施并使用标准疫苗并至少对大反刍兽进行强制性系统接种的国家, 两年内不出现新病例; 在实行扑杀政策的国家,当最后一头病畜发生后6个月不再出现新病畜,才可视为无口蹄疫国家。
公共卫生 人饮食病牛乳脂和生奶可感染口蹄疫, 甚至可呈地方性流行, 表现为体温升高、头痛、晕眩、呕吐、腹泻、口腔发热, 唇、齿龈和颊部粘膜潮红, 发生水疱, 舌边咽部以及指尖、指甲基部、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等也可见水疱, 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 逐渐愈合, 有时形成溃疡。小儿发生胃肠卡他似患流感样, 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在口蹄疫流行和处理病畜时, 应防止经创伤接触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