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病理特征为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一些器官的局部增生性病变。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山羊最易感,母羊比公羊易感,成年羊比幼龄羊易感。传染源为病羊和带菌羊。尤其是患本病的妊娠母羊,在流产时随胎儿、胎衣、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大量病原菌。在病羊流产的前后随乳汁排菌。病公羊的精液中也含有大量的病原菌,随配种而传播。布鲁杆菌可经消化道、破损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也可通过交配经生殖道传染。
2.临床症状 除流产外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母羊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精神委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胎儿多为弱胎或死胎。流产后阴道持续排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易发生慢性子宫内膜炎,发情后屡配不孕。有的山羊流产2~3次,有的则不发生。其他临诊症状可能还有乳腺炎、支气管炎,以及关节炎、滑液囊炎引起的跛行。公羊睾丸炎(睾丸肿大)、乳山羊乳腺炎(乳中有乳凝块,乳量减少,乳腺硬肿)常较早出现。绵羊布鲁杆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有的病例出现体温升高和后肢瘫痪。
3.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可见胎膜呈淡黄色胶冻样浸润,充血或出血,有的发生水肿和糜烂,其上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胎衣不下者,通常产道流血。流产胎儿呈败血症变化,浆膜和黏膜发生瘀点和瘀斑,皮下组织出血和水肿,也可发生木乃伊化,全身淋巴结发生急性炎症变化,实质器官变性,肝脏有多发性小坏死灶,胎儿的胃特别是皱胃中有淡黄色或灰白色黏性絮状物,胃肠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发生关节炎时,腕、跗关节肿大,出现滑液囊炎病变。公绵羊发生附睾炎,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使阴囊下垂呈桶状,慢性期附睾尾肿大,表面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并与睾丸粘连,切面呈黄白色斑纹状结构,并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物,睾丸缩小,质地较硬。肝、脾、肾出现坏死灶。有时可见到睾丸炎、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4.实验室检查 采集流产材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或进行血清学试验诊断。
(二)防治
1.预防
(1)创建无病羊群。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严格检疫后,隔离饲养2个月,确认没有疫病,才可混群。羊群每年检疫1~2次,发现带菌羊,及时淘汰(或隔离饲养),培养健康羊群(可从羔羊断奶后开始检疫和淘汰来建立)。并做好平时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2)免疫接种。猪布鲁杆菌2号弱毒活苗(简称S2苗),用于预防山羊、绵羊、猪和牛的布鲁杆菌病。山羊每只25亿活菌,绵羊50亿活菌,皮下或肌内注射,也可口服免疫。山羊和绵羊不论年龄大小,每只一律口服100亿活菌,免疫持续期为3年。羊布鲁杆菌5号弱毒活苗(马尔他布鲁杆菌5号弱毒活苗,简称M5苗),用于预防牛、羊布鲁杆菌病。羊10亿活菌,皮下注射,配种前1~2个月进行。孕羊禁用。免疫持续期1.5年。
(3)防止职业人群感染。凡是动物养殖场(特别是接产人员)、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的工作者,以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防护制度,防止人感染本病(症状有持续低热、关节炎、生殖器官感染等),必要时可用疫苗皮上划痕接种。
2.治疗 发现疑似病羊,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病羊污染的圈舍等严格消毒,尸体焚烧处理。
【处方1】 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05~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7次。
链霉素10~15毫克/千克体重,注射用水5~10毫升,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
【处方2】 5%氟苯尼考注射液5~2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7次。
【处方3】 复方新诺明片20~25毫克/千克体重,碳酸氢钠片2克,加水灌服,每天2次,连用3~7天。
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12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