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沙门杆菌病是由羊流产沙门杆菌和都柏林沙门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妊娠母羊流产(由羊流产沙门杆菌感染),羔羊发生急性败血症和下痢(由都柏林沙门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杆菌感染)。主要引发绵羊流产和羔羊副伤寒两种病,有地方流行性。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孕羊流产多发生于晚秋和早春,幼羊比成羊易感。病羊和带菌羊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1)下痢型(羔羊副伤寒):多见于7~15日龄的羔羊,也见于2~3日龄的羔羊。病羔体温升高到40~41 ℃,食欲减退,严重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精神委顿,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病羔往往死于败血症或严重脱水。有的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症状。病羔耐过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变为侏儒羊。发病率约30%,死亡率约25%。
(2)流产型:病羊阴唇肿胀,流产前1~2天常流出带血黏液,体温升至40~41 ℃,厌食,精神委顿,步态僵硬。母羊多在妊娠最后的4~6周发生流产。如果不发生产后感染,则母羊不表现明显的症状。部分羊有腹泻症状,羊群流产一般在两周以内结束,流产率达60%左右。母羊流产以后身体消瘦,阴道常排出有黏性带血丝或血块的分泌物。有的病羊可产下活羔,但羔羊多衰弱,精神委顿,卧地,并可有腹泻,粪便气味恶臭,多数羔羊表现拒食,往往于1~7天死亡。病母羊也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
3.病理变化 下痢型病羔,尸体消瘦,皱胃与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内容物稀薄如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脏充血,心外膜与肾皮质有小出血点。流产胎儿和胎盘一般比较新鲜,胎儿皮下水肿,肝、脾肿胀,有灰色病灶,胸腔和腹腔积有大量液体,内脏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外膜和肺脏出血。母羊发生急性子宫炎,子宫肿胀,常含有坏死组织、浆液渗出物和滞留的胎盘。
4.实验室检查 确诊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二)防治
1.预防 定期进行检疫,发现病羊应及时淘汰,注意圈舍、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消毒工作。羔羊生后及早吃初乳,并注意保暖。发病羊群也可在隔离条件下,全群肌内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预防。有条件时可注射疫苗。
2.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菌及对症治疗。
【处方1】 5%氟苯尼考注射液5~2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5次。
【处方2】 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05~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5次。
【处方3】 复方新诺明片20~25毫克/千克体重,碳酸氢钠片 0.5~2克,硅炭银片2~10片,次硝酸铋片2~10片,颠茄片2~10毫克,加水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羔羊配合口服补液盐饮水。
【处方4】 氧氟沙星注射液2.5~5毫克/千克体重,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5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5天。
甲硝唑注射液10毫克/千克体重,母羊产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蒸馏水20毫升,母羊产后子宫灌注,每天2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