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的杆菌)引起的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出现剧烈腹泻或败血症。因病羔羊常排出白色稀粪,又名羔羊白痢。多见于冬、春舍饲季节。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数日龄至6周龄内的羔羊,偶有3~8月龄的羊发病。本病多发生于冬、春舍饲期间,放牧季节很少发生。气候多变、初乳不足、圈舍潮湿等可促进本病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1)败血型: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至41.5~42 ℃,病羊精神委顿,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向一侧,视力障碍,之后卧地,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做划水动作,口吐泡沫,鼻流黏液,呼吸加快,很少或无腹泻,最后昏迷,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有的病羊关节肿胀、疼痛。
(2)肠型:多见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病初表现体温升高,随之出现下痢,体温降至正常,病羔腹痛,拱背,精神委顿,粪便先呈黄色粥状,后呈淡灰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呈水样,含有气泡,有时混有黏液和血液,排粪痛苦,甚至里急后重,病羔衰弱,食欲废绝,卧地不起,脱水死亡,病死率15%~75%。偶见关节肿胀。
3.病理变化
(1)败血型: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混有纤维素。肘关节、腕关节等发生肿大,滑液增多而混浊,含有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脑膜充血、小点状出血,大脑沟常有脓性渗出物。
(2)肠型:尸体严重脱水,肛门附近及后肢内侧被粪便污染。肠浆膜瘀血,暗红色。胃肠发生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皱胃、小肠和大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皱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灰黄色半液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红。有时见纤维素性化脓性关节炎。肺瘀血或有轻度炎症。
4.实验室检查 确诊需采集血液、内脏、肠黏膜等进行细菌学检查。
(二)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舍环境条件,定期消毒,保持母羊乳头清洁,羔羊及时吮吸初乳等。有条件的可对妊娠母羊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可使羔羊获得被动免疫。
2.治疗 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抗菌消炎和对症治疗。
【处方1、2】 同沙门杆菌病。
【处方3】 磺胺脒片0.1~0.2克/千克体重(有败血症倾向时改为复方新诺明片20~25毫克/千克体重),碳酸氢钠片0.5~1克,硅炭银片2~5片,次硝酸铋片2~5片,颠茄片2~4毫克,加水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口服补液盐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