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极短,皱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主要见于绵羊。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常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季节,当气候骤变,阴雨连绵时易发。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为10%~20%,病死率为90%。绵羊最易感,山羊次之,以6~18月龄多发,病羊的营养状况多在中等以上。病羊和带菌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通常以芽孢的形式散布于自然界,潮湿低洼的环境可促使羊发病,寒冷、饥饿和抵抗力降低时也容易诱发本病。本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可引起羊的恶性水肿。
2.临床症状 羊突然发病,往往未表现症状即倒地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居,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则表现虚弱或运动失调。腹部臌胀,有疝痛表现。有的体温升高到41.5 ℃,有的则体温正常。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痊愈者极少。羊尸迅速腐败,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可视黏膜充血,呈蓝紫色。
3.病理变化 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心包腔、胸腔、腹腔积有大量液体,心内、外膜有多数出血点。肝脏肿大,呈熟土色,其浆膜下可见到黑红色界限明显的斑点,切面有淡黄色的病灶,胆囊多肿胀。前胃黏膜自行脱落,并附着在胃内容物上,瓣胃内溶物干涸,形如薄石片,挤压不易破碎,皱胃呈出血性炎症变化,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下层水肿,在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有时见溃疡和坏死。肠道充满气体,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出现坏死和溃疡。肾脏软化。
4.实验室检查 用病羊血液或死羊肝脏的被膜抹片、染色镜检,可见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
(二)防治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草料,避免在清晨或污染地区和沼泽区域放牧,保持羊舍卫生,定期消毒(可用3%氢氧化钠液、20%漂白粉乳剂、1%复合酚液或0.1%二氯异氰尿酸钠液)。
(2)免疫接种。每年定期注射1~2次疫苗,如羊快疫、羊猝疽二联疫苗,羊快疫、羊肠毒血症三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保护期达半年以上),或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黑疫、肉毒中毒和破伤风七联疫苗(即厌氧菌七联干粉疫苗,稀释后,无论大小羊,均皮下或肌内注射1毫升,保护期达半年以上)等,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初次免疫后,应间隔2~3周加强1次。
2.治疗 病死羊及时焚烧,并深埋,防止病原扩散;隔离病羊,抓紧治疗,环境彻底消毒(20%漂白粉乳剂、3%氢氧化钠液);羊群紧急接种疫苗,并迅速转移到干燥牧地放牧,减少青饲料,增加粗饲料,注意饮水卫生。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抗菌治疗。
【处方1】 青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注射用水5~10毫升,每天1~2次,连用3~5天。严重时全群注射。
【处方2】 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次。严重时全群注射。
【处方3】 青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生理盐水100~500毫升,10%安钠咖注射液5~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4~12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0.5~1.5克,依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
甲硝唑注射液10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处方4】 10%磺胺嘧啶注射液70~100毫克/千克体重,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