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脓疱或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羊口疮、传染性唇皮炎等,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以羊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嗜上皮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和菜花状厚痂。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常呈群发性流行。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病羊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脓疱和水疱的内容物,以及干燥的痂块排出,污染饲料、厩草、栅栏、产房、车辆等,播散本病。患病母羊及其吮乳羔羊能相互传染。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擦伤感染,饲草粗硬或有芒刺能促使发病。本病发生于各品种和年龄的绵羊,3~4月龄的绵羊羔发病率可达90%,纯种羊也易感,成年绵羊的发病率较低。本病常呈群发性流行,无季节性,以春、夏季发病为多。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4~8天,长的16天。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发热,体躯皮肤无病变。
(1)唇型。最为常见,病初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口腔发热,齿龈红肿;而后开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小结节、水疱和脓疱;之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1~2周后痂皮干燥、脱落,羊逐渐康复。病情严重的羊,在齿龈、舌、颊、软腭及硬腭上出现被红晕包围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形成烂斑,口中流出发臭、混浊的唾液。结痂后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为2~3周。
(2)蹄型。几乎仅侵害绵羊,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病羊多见一肢患病。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严重者因极度衰竭或败血症死亡。
(3)生殖器型。少数病羊还在乳房、阴唇、包皮、阴囊及四肢内侧发生同样的病理变化,阴唇肿胀,阴道内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哺乳病羔的母羊常发生红斑、水疱、脓疱、结痂,痂多为淡黄色,较薄,易剥脱,病程长者可发生溃疡。公羊还表现为阴囊肿胀。单纯的生殖器型很少死亡。
3.病理变化 上述病变只在唇周、蹄、乳房、阴唇、包皮等处发生,但绝不波及体躯部皮肤,各内脏器官也无明显病变。组织病理学变化有皮肤表皮棘细胞层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棘细胞发生严重的水疱变性、网状变性,甚至发生气球样变;一些棘细胞发生坏死,胞核浓缩、崩解;此外,一些变性、坏死的棘细胞胞浆内可见粉红色、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
4.实验室检查 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确诊。
5.鉴别诊断 注意与羊痘和坏死杆菌病的区别。
(二)防治
1.预防
(1)严格隔离消毒。不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引进羊须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选用3%福尔马林、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剂、20%热草木灰水等对环境和用具进行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饲喂柔软多汁的草料,补充配合饲料或放置舔砖,减少羊啃土啃墙发生损伤。捡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保护羊的皮肤、黏膜不受损伤。
(3)免疫接种。本病常发地区每年春季用传染性脓疱皮炎细胞弱毒苗免疫接种,方法见第十二章表12-4~表12-6。
2.治疗 发生传染性脓疱时,病羊立即隔离饲养,对环境、用具进行消毒,防止病毒扩散。
【处方1】 隔离病羊,同群的健康羊和受威胁羊,用传染性脓疱皮炎细胞弱毒苗0.2毫升,下唇黏膜划痕,紧急接种。
【处方2】 水杨酸软膏患部涂抹,软化厚痂,0.1%~0.2%高锰酸钾溶液500毫升,冲洗创面,5%碘甘油100毫升,患部涂抹,每天1~2次。
5%~10%福尔马林500~1 000毫升,浸泡患蹄,每次1分钟,连用3次,或5%硫酸铜溶液500~1 000毫升,浸泡蹄部,每天2次,连用1周。
丙二醇或甘油20~30毫升,维D2磷酸氢钙片30~60片,干酵母片30~60克,加水灌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10%病毒唑注射液(食品动物禁用)1~2.5毫升,肌内注射。
2.5%恩诺沙星注射液5毫升,或5%氟苯尼考注射液5~20毫克/千克体重,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05~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处方3】 冰硼散:冰片50克,朱砂3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共为细末。去掉结痂后,将冰硼散兑水调成糊状涂抹患部,隔日换药1次,连用2~3次。一般7~10天,患部痂皮或结痂开始脱落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