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其临诊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皮肤发黑,肝实质发生坏死病灶。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冬季很少发生,与肝片吸虫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发病羊多为营养良好的羊,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其中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山羊也感染。病羊为主要传染源,多通过食入本菌的芽孢污染的牧草、饲料或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羊多突然死亡,因此常常只能发现尸体。如果能看到病羊,其表现为精神不振,掉队,喜卧,1小时内死亡,死前不挣扎。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41.5 ℃,常昏睡俯卧,并保持这种状态而毫无痛苦地死去。病羊一般都营养较好。
3.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的皮下静脉显著瘀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故称羊黑疫)。胸部皮下常发水肿,浆膜腔积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皱胃幽门部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肝的表面或内面有一个或数个略带圆形的坏死区,界限清楚,颜色黄白,直径为2~3厘米,周围显著充血。
4.实验室检查 可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以及卵磷脂酶试验检查毒素,或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诺维梭菌。
(二)防治
1.预防 流行本病的地区应做好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工作(杀虫灭螺);在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羊厌气菌五联菌苗或羊厌氧菌七联干粉苗,或用羊黑疫、羊快疫二联苗,初次免疫后,需间隔2~3周再加强1次。
2.治疗 发现病死羊及时焚烧并深埋,防止病原扩散;隔离病羊,环境彻底消毒。羊群紧急接种疫苗,并迅速转移到干燥地区放牧,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抗菌消炎。
【处方1~处方4】 参考羊快疫。
【处方5】 抗诺维梭菌血清50~80毫升,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