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是一种由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可使多种动物发病,人也有易感性。羊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热、流产、结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等。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羊衣原体性流产多呈地方性流行。密集饲养、营养缺乏、长途运输、寄生虫侵袭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羊感染后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泪液、鼻分泌物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及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也可通过生殖道感染,有人认为厩蝇、蜱等也可传播本病。
2.临床症状
(1)流产型(地方流行性流产)。主要发生于牛、羊、猪。感染羊时,潜伏期为50~90天,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最后1个月,一般观察不到征兆,临诊表现主要为流产、死产或产弱羔。流产后往往胎衣滞留,流产羊阴道排出分泌物可达数日。有些病羊可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首次发生流产,流产率可达20%~30%,以后流产率下降。流产过的母羊,一般不再发生流产。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可见公羊患有睾丸炎、附睾炎等疾病。
(2)结膜炎型(滤泡性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特别是肥育羔和哺乳羔。病羊一眼或双眼均可患病,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病后2~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出现血管翳、糜烂、溃疡或穿孔。混浊和血管翳形成最先从角膜上缘开始,其后在其下缘也有发生,最后可扩展到角膜中心。数天后,在瞬膜、眼结膜上形成直径1~10毫米的淋巴样滤泡(滤泡性结膜炎)。病程6~10天,角膜溃疡者,病期可达数周。某些病羊可伴发关节炎,发生跛行。发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
(3)关节炎型(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羔羊。羔羊病初体温高达41~42 ℃,食欲废绝,掉群离群,肌肉僵硬,肢关节(尤其腕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一肢或四肢跛行,之后病羔拱背站立,或长期卧地,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绝大多数羔羊同时发生滤泡性结膜炎。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病程2~4周。
3.病理变化
(1)流产型。流产母羊胎膜水肿、增厚,子叶呈黑红色或土黄色,胎膜周围的渗出物呈棕色。流产胎儿水肿,腹腔积液,血管充血,皮肤、皮下组织、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可能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
(2)结膜炎型。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发生水肿、糜烂和溃疡。瞬膜、眼结膜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样滤泡。
(3)关节炎型。关节囊扩张,发生纤维素性滑膜炎。关节囊内积聚有炎性渗出物,滑膜附有疏松的纤维素性絮片,从纤维层到邻近的肌肉发生水肿、充血和小点状出血,关节软骨一般正常。患病数周的羊关节滑膜层由于绒毛样增生而变粗糙。两眼呈滤泡性结膜炎。肺脏有粉红色萎陷区和轻度的实变区。
4.实验室检查 采集血液、脾脏、肺脏、关节液、流产胎儿及流产分泌物等作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查找病原,也可接种于5~7天的鸡胚卵黄囊或无特定病原的小鼠等,进行衣原体的分离鉴定。
(二)防治
1.预防 禁止羊群与其他易感动物接触,严格检疫、隔离和消毒,消除各种诱发因素,防止寄生虫侵袭,增强羊群体质;流行本病的地区,每年定期用羊流产衣原体灭活疫苗对母羊和种公羊进行免疫接种,皮下注射3毫升,保护期在半年以上。
2.治疗 发生本病时,流产母羊及其所产弱羔应及时隔离,排出的胎衣、死羔和污物等应予销毁。污染的环境用2%氢氧化钠液、2%来苏儿溶液等进行彻底消毒。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抗菌消炎和对症治疗。
【处方1】 硫氰酸红霉素注射液2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处方2】 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1~3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次。
【处方3】 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05~0.1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5次。严重时全群注射。
【处方4】 5%氟本尼考注射液5~2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3次。
【处方5】 可配合处方1~处方4使用。红霉素眼膏涂于眼睑,每天2~3次。
【处方6】 流产型缩宫素注射液5~10单位,流产后皮下或肌内注射。
土霉素0.5~1.0克,生理盐水5~10毫升,子宫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氧氟沙星注射液2.5~5毫克/千克体重,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
甲硝唑注射液10~1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