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曲子宫属和无卵黄腺属的各种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的小肠中引起的寄生虫病。常危害1.5~7个月大的羔羊,使其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大批死亡。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多见于1.5~7月龄的羔羊,感染高峰在5~8月多雨的季节,并有不科学驱虫和放牧的病史。
2.临床症状 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沉郁,营养不良,发育受阻,消瘦,贫血,颌下、胸前水肿,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有时随粪便排出孕节片或链体。重者,虫体寄生过多或成团,可导致肠狭窄、阻塞,腹围增大,腹痛,甚至发生肠破裂或恶病质死亡。虫体分泌、代谢产物致神经中毒,后期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可在小肠中发现虫体,数量不等,其寄生处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肠壁扩张、肠套叠乃至肠破裂,肠管、淋巴结、肠系膜和肾脏发生增生和变性,体腔积液。
4.实验室检查
(1)虫卵检查。绦虫并不由节片排卵,除非含卵体节在肠中破裂,才能排出虫卵。因此一般不容易从粪便检查出来。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三角形,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正方形。卵内都含有一个梨形构造的六钩蚴。
(2)体节检查。成熟的含卵体节经常会脱离下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清晨在羊圈里新排出的羊粪中看到的混有黄白色扁圆柱状的东西,即为绦虫节片,长约1厘米,两端弯曲,很像蛆,开始还会蠕动。有时可排出长短不等、呈链条状的数个节片。压破孕卵节片镜检可发现大量虫卵。
(二)防治
1.预防 定期驱虫,管好粪便。成年羊定期驱虫;羔羊在开始放牧的第30~35天之间进行绦虫成熟期前驱虫,10~15天后,再驱虫一次,第二次驱虫后1个月再进行第三次驱虫。粪便集中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杀灭土壤螨;勤耕翻牧地,改良牧草;科学放牧,不在清晨、傍晚或雨天放牧,避免在低湿地放牧,牧地严重污染时应转移牧地。
2.治疗
【处方1】 吡喹酮片10~2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处方2】 硫双二氯酚(别丁)片80~10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处方3】 氯硝柳胺(灭绦灵)片60~7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处方4】 丙硫苯咪唑片(即阿苯达唑、抗蠕敏) 5~15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处方5】 驱虫散:鹤虱30克,使君子30克,槟榔30克,芜荑30克,雷丸30克,绵马贯众60克,干姜(炒)15克,附子(制)15克,乌梅30克,诃子30克,大黄30克,百部30克,木香15克, 榧子30克,共研为末,每次30~60克,开水冲候温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