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细颈囊尾蚴病
    来源:辈宠网

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 Pallas,1766)的幼虫—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寄生于猪、牛、羊等动物的肝脏、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其成虫泡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狼、狐等动物小肠内,分布广泛,对动物有一定危害。细颈囊尾蚴呈泡囊状,乳白色。泡内充满透明液,俗称水铃铛。大小由黄豆大到鸡蛋大,囊壁的一端有一白点,即头节。泡状带绦虫呈白色或稍带黄色,体长可达5米。头节上有顶突并有30~40个小钩排成两列。孕节内全被虫卵充满。虫卵内含六钩蚴。成熟的孕卵节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孕节破裂,虫卵溢出,污染牧草、饲料及饮水,被猪、羊等吞食后,六钩蚴从消化道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逐渐移行至肝表面,并进入腹腔发育。感染后3个月左右幼虫成熟。幼虫多寄生于肠系膜和网膜上,也见于胸腔。终末宿主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细颈囊尾蚴对幼龄动物危害较严重,在体内移行期间可引起急性肝炎。到达胸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和胸膜炎, 患畜表现虚弱、消瘦、黄疸。急性腹膜炎时, 体温升高并有腹水。吡喹酮对细颈囊尾蚴有一定疗效。对犬应进行定期驱虫, 防止犬进入猪圈散布绦虫卵, 勿用猪、牛、羊脏器喂犬。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