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食道口线虫病
    来源:辈宠网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毛线科食道口属的多种线虫的幼虫和成虫寄生于肠壁和肠腔引起的疾病。有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使肠壁发生结节,故又称结节虫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暗绿色,含有黏液或血液,不同程度的消瘦和下颌水肿。此病在我国各地的羊、牛中普遍存在,常引起并发症。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主要侵害羔羊,多发于春、秋季节(气温低于9 ℃时虫卵不发育,35 ℃以上时所有幼虫迅速死亡)和没有进行驱虫的放牧羊群。

2.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不显症状;重度感染,特别是羔羊,可引起典型的顽固性下痢(在感染后第6天开始腹泻),粪便呈暗绿色,含有许多黏液,有时带血,病羊拱腰,后肢僵直有腹痛感,严重时可因机体脱水、消瘦、衰竭死亡;慢性病例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进行性消瘦,下颌水肿,最后虚脱死亡。

3.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结肠的结节性病变和炎症。幼虫阶段在肠壁上形成结节(微管食道口线虫的幼虫不在肠壁上产生结节),结节在浆膜面破溃时引起腹膜炎,结节在黏膜面破溃时引起溃疡性和化脓性结肠炎,某些结节可发生钙化变硬。成虫吸附在黏膜上虽不吸血,但分泌有毒物质加剧结节性肠炎的发生,毒素还可以引起造血组织某种程度的萎缩,因而导致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和贫血。

4.实验室检验 通过虫卵检查法,如粪便直接涂片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改良斯陶耳虫卵计数法,可以初步了解消化道线虫感染的情况,但不能确诊。

(二)防治

1.预防

(1)定期驱虫。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采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等,可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实行圈养,保持饮水清洁,增强抗病力,尽量不在潮湿低凹地点放牧,也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尽量避开幼虫活动的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3)加强粪便管理。将粪便集中堆放进行生物热处理,消灭虫卵和幼虫。

2.治疗 治疗原则为积极驱虫,抗菌消炎,对症治疗。

【处方1、2】 同捻转血矛线虫病。

【处方3】 丙硫苯咪唑片(即阿苯达唑、抗蠕敏)5~15毫克/千克体重,全群内服,母羊妊娠前期禁用,或丙氧苯咪唑片10毫克/千克体重,芬苯达唑片(苯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全群内服。

生理盐水500~1 000毫升,氨苄青霉素50~100毫克/千克体重,10%安钠咖注射液1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5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0.5~1.5克。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3天。

甲硝唑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12.5%止血敏注射液0.25~0.5克,肌内或静脉注射,每天2~3次,连用1~3天。

1%福尔马林液1 000~1 500毫升,深部灌肠。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